第A4版:A4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通讯员 应蕾 王洁

    “十三五”以来,我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凸显。全区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其中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5年的80.3%提升至2019年的88.8%,2020年1至10月为91.1%;PM2.5由2015年的4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9年的29微克/立方米,2020年1至10月为24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多年达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100%稳定达标。先后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省级第二批清新空气示范区;2018年奉化区被评为省治水先进集体,2019年跻身市“六争攻坚”铁军榜,五年四夺“大禹鼎”,成功捧得“大禹鼎银鼎”,获评2018年度美丽浙江建设和“五水共治”工作成绩突出集体、2019年度省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和美丽宁波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聚焦生态环境·奉化议事厅”荣获“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成功开创了一条新时代生态共治引领县域发展的全新路径,在宁波市全面推广。

    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生态环境空间更为优化。生态环境管控不断强化。编制完成“三线一单”管控方案,共划分管控单元33个,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框住空间利用格局和开发强度,统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隔离屏障不断完善。以省级森林城市创建为重点,推动全域绿化,实施甬台温高速西坞出口和甬金高速溪口西出口道路两侧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奉化城市新窗口;完成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城区道路绿地建设、生态廊道建设、城市绿屏建设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等四大重点建设工程。

    生态示范创建多领域开花。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聚焦生态环境 奉化议事厅”荣获“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十佳公众参与优秀案例。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个,新创区级“美丽庭院”4500户、“示范美丽庭院”500户;现有3家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133家市级绿色单位。

    森林生态建设全市领先。“森林奉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区林木蓄积量增长至34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18%;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个、市级森林城镇10个,省级森林村庄17个、市级森林村庄150个。完成新植珍贵树种19.9万株;新增溪口镇东姜坑村、大堰镇洞坑村、西坞街道金峨村、西坞街道雷山村、莼湖街道楼隘村等5个“一村万树”示范村。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地管理更加严格。全区森林资源“一张图”更新工作如期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方案落实,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0255亩,涉及28个行政村,建成局长示范林、示范单位、示范点各1个;加强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和巡查执法,毁林案件查处率保持100%。

    城乡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堰、萧王庙、松岙、江口、莼湖等5个镇(街道)被评为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镇,溪口镇、裘村镇被评为宁波市级样板镇。全区绿地率34.81%、绿化覆盖率38.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12平方米以上。推广深度保洁模式,确保主要道路机扫率达到100%。有条不紊推进“三大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60%,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0.69%,建成省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个、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宁波市示范镇1个,全区农村生活垃圾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18个,其中精品村58个。

    污染物总量控制平稳推进

    统筹谋划污染物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落实农业污染源源头削减,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累计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村)150个,实施测土配方151万亩,推广配方肥5000吨、商品有机肥6.6万吨,减少化肥施用量945吨。持续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累计完成36家企业审核工作。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趋好

    成功创建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建污水管网93.37公里,改造雨污分流22.66公里,提标改造管网22.44公里。溪口镇、大堰镇、经济开发区等8个镇(街道)、功能区通过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相关经验获全国基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力争今年建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区”。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平稳推进。启动并完成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专项行动;实施补植复绿工程,完成四明山区域第一轮5年生态修复任务,累计完成森林生态修复20255亩。完成原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修编,并单独编制横山水库、亭下水库专项饮用水水源安全应急预案。完成全区“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划分工作,划定5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十三五”时期全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为100%。

    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扩容,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2019年,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至7.85万吨/天,预计2020年底可达9万吨/天。落实污水专项治理,开展电镀及金属表面处理等“五大行业”专项整治,以及“六小行业”整治。

    水生态系统构建更加完善。构建“一河两岸多节点”水生态修复格局,累计完成清淤359.9万立方米、整治河道324.5公里,清淤山塘61座、水库11座;强化水体生态系统构建,在城区河道试点建设“水下森林”,构建“围隔+生态绿毯+浮游生物”水体生态系统和“浮床+微生物附着基+曝气”生态辅助系统,实现河底治污良性循环。全区2个“水十条”国家考核断面、2个省控断面、7个市控断面、4个县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县江、剡江、仁湖等获评宁波“美丽河湖”。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16年被列入省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区县(市)。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落实。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2%。重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建设1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推进肥药减量增效,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建设3个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示范点。持续推进农污设施长效运维,基本实现日处理量30吨以上设施运维标准化。

    工业废气治理重点突出。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全面完成“禁燃区”建设。加强VOCs专项整治,累计完成316家涉气“散乱污”企业(作坊)清理整顿和22家落后产能企业淘汰,73家企业完成VOCs整治提升,310辆老旧营运车辆淘汰。开展年度重点工业园区废气治理,推进滨海新区大气污染治理,开展环境空气检测站建设。

    各类专项整治齐头并进。城乡大气环境稳步提升,完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创建。加强城乡废气治理,推进餐饮行业油烟污染专项治理,全面禁烧秸秆,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机动车污染控制全面展开,开展以重柴车辆为重点的机动车排气道路抽测联合执法行动,推动黄标车专项整治;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26辆、天然气清洁能源公交车128辆、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341辆。扬尘污染管控不断强化,开展建筑工地扬尘、路面扬尘专项整治,并完成矿山粉尘达标治理。

    土壤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制定出台《奉化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奉化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土壤修复。降低地下水污染隐患,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持续推进。启动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初步形成全区氮磷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如期推进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固废污染防治显著加强。固废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完成奉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提标改造工程,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850吨/天。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高固废、危废处理处置能力,全区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率达99.93%。危废管理注重信息化。强化重点行业、企业危废管控,开展大埠区块场地污染初步调查。加强危废全过程监管信息化,4家危废收集单位和6家省控以上危险废物重点企业全部完成视频联网监控,联网监控率达到100%。推进农村环卫建设,全面提升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改造厕所714座、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6座。

    共建共享机制有序完善

    公众参与环保意识强化。“十三五”期间,通过电视台、电台、“掌上奉化”APP等平台,依托“督政问企”“环保知识大课堂”等载体,开辟宣教专栏,推出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等系列报道,合理引导媒体、网络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宣传。新增“12369”环保微信举报管理平台,设立环境违法行为曝光台、探索搭建“聚焦生态环境奉化议事厅”平台等,有效激励“民间力量”参与环境监督。“聚焦生态环境·奉化议事厅”平台被区委改革办推荐为浙江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

    环境信访办理更加高效。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信访调处,加大群众初信初访处置力度,全面落实值班组长包案制,出台群众有效举报话费奖励。全区环境污染投诉举报逐年稳步下降,2015年受理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举报1669件,2016年1477件,2017年1414件,2018年944件,2019年671件,分别下降11.5%、4.27%、33.2%、28.92%;2020年1-10月受理341件,比2015年的1415件下降75.9%,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明显提升。

    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有序推进。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11项具体问题,已完成销号5项,其余6项达到时序进度;首轮省环保督察反馈的19项具体问题,已完成13项问题整改并销号,其余6项达到时序进度;48起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件和32起省环保督察信访件,均已办结并持续跟踪,确保整改绩效。全力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督察下沉期间,信访交办件共计22件,涉及点位45个,位列全市第8位,件数相比第一轮的48件下降54%,点位相比第一轮的137个下降67%。

    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

    环保队伍工作能力提升。成立直属、城区、溪口、莼湖4个环境监察中队,在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建立。

    环境监管体系加快完善。制定《奉化区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完成26类行业企业调查评估。出台《奉化市关于推进全市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自2016年起即建立从区、镇(街道)到村一级的“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网络化环境监管体系。完成第二次污普调查。设立“污普服务大厅”、镇(街道)污普审核点、微信交流群传授经验到人等方式;超前保质保量完成全区5151个对象的普查任务,各项普查数据进度和质量位列省市前茅,得到国家普查办副主任刘舒生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环境监测体系更加优化。开展实时在线监控管理,截至目前,全区污染源自动监测已有46家企业联网,并实现对重点企业24小时有效监控。积极开展自行监测,按照环境保护部原先确定的筛选原则和方法,全区共计18家企业纳入自行监测管理。

    环保机制实现有益探索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推进。创新推出“生态环境议事厅”“环保知识大课堂”“周四凤凰行动”“环评集市”“一企一信”“1+X环境监管模式”等“六个一”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加强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和环保法律意识,积极拓展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各企业环保管理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生态环境议事厅”深度报道荣登人民论坛《国家治理周刊》。

    环境执法体系更加健全。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二中队入驻行政执法中心,在生态环境分局设立法官、检察官办公室,强化公检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及犯罪行为。2017年以来,累计作出环境行政处罚决定499起,处罚金额达3873.67万元,移送刑事拘留案件17起,行政拘留案件16起。

    排污许可制度有效落实。排污权交易、租赁、申购,及排污许可证发放、排污有偿使用费收缴等有序推进。2017年6月至今,对造纸、印染、电镀及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相关企业核发国家版排污许可证19张。刷卡排污全面推行,2016年至今,共26家市控以上企业安装刷卡排污设施,符合A类排污许可证条件的18家企业发证率达100%,排污许可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

    优美环境

    亭下水库河道清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

    生态环境专项执法行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