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露 通讯员 汪审浩 张玲 “十三五”以来,我区抓住设区后的历史机遇期,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科技争投”专项行动,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政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引育、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亮点频频,全区综合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全球疫情蔓延,制造企业遭遇“倒春寒”。但在奉化经济开发区,一批科技型、智能制造企业危中求机、逆势飞扬。如商用饮水机制造商艾迪卫环保科技公司瞄准市场新需求,开发适合高原地区使用的家用型新产品,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国内燃气热水器烟道产品龙头企业亿森海公司订单排满,占地20亩的二期厂房项目即将动工,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3亿元;宁波吉田智能洁具公司生产的新型卫浴产品受市场热捧,销售飘红;安佳厨房系统公司新厂房建设工程已排上日程表……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强弱。“十三五”期间,我区着力强化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扶持,创新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与“十二五”末相比,全区创新型初创企业数增长219%,累计达117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141%,累计达179家,新增省级高成长企业92家。宁波亚德客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宁波鲍斯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麦博韦尔移动电话有限公司列入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目录库,宁波欧佩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列入省领军型创业团队。 此外,我区围绕“3号青创大走廊”建设总体布局,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集“预孵化、孵化、加速、专业园”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积极打造启迪智能装备(气动)科技园、复旦科技园(浙江)创新中心、“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等创新平台,引进共建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宁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浙江大学(宁波)气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工程学院奉化研究院和上海深兰科技(宁波)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产业技术研究院。 随着创新主体规模的日益壮大,我区科技创新项目捷报频传:国家气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气动元件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星宇电子(宁波)有限公司申报实施的“精密微型比例阀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立项支持;宁波市奉化区奥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浙江省鸭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宁波昊鑫裕隆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氯化聚合物绿色工艺抽血及系列涂料产品开发”项目、宁波市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的“桃新品种德育与新型栽培模式创建”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去年,我区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71位和“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73位,位列全省创新指数区县(市)综合排名第41位。 这些靓丽答卷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大力支持。五年来,围绕全区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我区着力集聚优质创新人才资源,依托“平台引才”“项目引才”“大赛引才”等模式,深入实施宁波“3315计划”系列项目、奉化“凤麓英才”计划。截至目前,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3个,“凤麓英才”计划项目38个,列入国家级引才计划6个,省级引才计划3个。我区还积极打造集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聚集地,通过平台引进科技型人才283人,其中博士27人,硕士82人。 逆境之下,练强内功更为迫切。“十三五”时期,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好科技新政,实现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平台补助、创新券奖励等方面的灵活扶持;面向企业需求,营造配套融资环境,积极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并继续做好科技信贷风险池项目,为创新型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助力高成长企业加速发展;营造精准服务环境,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凸显“阳光科技”品牌特色,提高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同时,我区充分利用宁波创新云服务申报系统,加强科技项目全链条管理和风险防控,积极搭建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数据库。 下一步,我区将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围绕“六倍增六提升”的总体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创新环境营造和创新主体培育,以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为核心,全面融入宁波“246”产业集群建设和未来产业布局,推进高新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弯道超车,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宁波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宁波南翼创新创业高地和科创生态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