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超峥 通讯员 汪辰卉 医疗一直是社会关切热点,区域医疗水平事关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十三五”时期,我区紧紧围绕健康奉化建设总目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等七个重点建设,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健康屏障愈发牢固。 截至去年年底,我区人均期望寿命81.25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6.73%,反映人群健康的主要指标稳步提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指标值保持在历史低水平。5年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功实现省卫生镇建设全覆盖,溪口镇、大堰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 5年来,我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市率先实施结核病就诊“一站式”结报和“高三学生肺结核潜伏性感染筛查”试点;在全省首创建立0—6岁儿童预防接种政府财政补偿与商业补充保险综合体系;以大堰镇为试点推出全省首个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精准扶贫惠民项目,以莼湖为试点推出全省首例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广实施的以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为支撑的社区心脑血管疾病智能化综合管理项目;成功创建两家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在全市率先实行非本地户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率先推行“智能腰扣”,全面推广使用长效针剂和开展同伴支持项目……今年还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名援鄂(甬)医疗队员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其中1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5年来,我区聚焦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中清廉宁波建设示范点荣获“首届基层清廉建设(浙江)十大创新经验提名奖”。中医药事业方面,三级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成率达100%,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危重患者救治方面,先后成功创建全市首家、全省第二家国家级基层胸痛中心和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基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荣获中国医院管理奖十大口碑案例和十大价值案例,成立采供血独立机构,实现血液采集、供应、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区县(市)称号。学科建设方面,累计新增市级、省级重点学科立项5个,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人才培育方面,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浙江省医坛新秀2名、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培养人选5名、浙江省基层名中医3名、宁波市名中医药师7名。 5年里,我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持续深化“1+5”重点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医共体建设“奉化路径”,打造“医共体+流动医疗”服务体系;拓展“医共体+慢病管理”服务模式,推行“专科一对一”帮扶模式,实施“一院一品”差异化发展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强化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推行临床路径、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区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入径率排名全市区县(市)公立医院第一,二级及以上医院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覆盖率达100%。 科技赋能,就医更加智慧化,“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的梦想成为现实。我区整合协同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资源,实现数据共享融合。依托宁波云医院平台开展“网上医联体”和“网上医院”服务,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医疗保障等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分级管理、实时共享;智慧医疗覆盖率达100%,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3.92%,顺利通过国家四级甲等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通过设立现场移动刷卡结算点,全市率先打通“看病、配药、报销”三环节,实现患者就医配药“零跑腿”。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全区生育友好环境逐渐构建完善。启动建设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100%;实施特扶家庭精细化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保持100%,奖特扶制度实施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计划生育事业转型,“青鸟探巢”失独老人健康关爱项目获评全省计生协系统“十佳改革创新案例”、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