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培芳 通讯员 刘洁芳 卢泽)日前,西坞街道庙后周村锦啸农机专业合作社的300多亩水稻田里,一台机器匀速行驶,只见它前面的捡拾器像扫地机一样将田里的稻草转入机器,数秒后,一个挤压得结结实实的长方形稻草捆从机器尾部慢慢吐出,并掉落到地上,原先稻田里乱七八糟的稻草被机器“吃”得干干净净。 “现在不允许焚烧秸秆,但稻草放在田里会增加病虫害,处理稻草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这样收拾起来就好了。”路过这里的村民周师傅停下脚步看了又看,一再夸赞这台机器好。 被夸赞的机器叫秸秆打捆机,可通过捡拾、压制、打捆,将稻草挤压成长方形大块,方便后期清理运输。西坞街道是我区重要的水稻种植地区之一,为破解秸秆禁烧难题,促进农民增收,今年秋收时节,街道大力推广秸秆打捆回收综合利用技术,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稻草回收成为稻谷收割后的一个难题,收割、运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留在田里又影响小麦种植。”锦啸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辅德告诉记者,这些曾经让农户犯愁的农作物秸秆,经过秸秆打捆机打捆收集后,以每捆2元的价格统一卖给溪口镇砻糠笋种植大户,不仅实现了变废为宝,还能直接变现。同时,秸秆打捆离地后可实现土地迅速播种,有效提高了秋种效率和质量。 “作为一项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秸秆打捆机的推广应用,不仅带来农业技术的转变,而且将带动广大种植户思维方式和种植习惯的改变。”西坞街道农办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街道通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全街道数千亩农作物秸秆实现打捆回收、循环利用,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