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论语》及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赵宁善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孔子的历史高度,也在本源意义上决定着中华文化的高度。《论语》民本思想,是仁的原则在政治方面的根本体现,主要内容是富民教民、治国要有爱民之心。

    《论语·颜渊篇》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充足的食物,强大的军备,人民的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哪项可以先去掉?”孔子回答:“去掉强大的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还不行,剩下两项中哪项可以先去掉?”孔子回答:“去掉充足的食物。因为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是没有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立足了。”

    古人将国家称为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体现的就是粮食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孔子把让人民吃饱饭放在国防军备之前,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虽然孔子的这三条目标有点理想化,但子贡却是现实的,他知道这三条不可能同时实现,所以才说:“必不得已而去”,意思就是在不能三者(甚至二者)兼顾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一个最次要的目标。而孔子对三项事情的重要性的排序是:先去兵,再去食,永远不可去信任。孔子的这一意见是合乎情理的,三者不能兼顾,只能先放弃军备,让人民有饭吃;如果剩下的二者也不能兼顾了,宁可先将粮库清空并救济百姓,哪怕自己饿死,也不能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治国者如果能深得百姓信赖,往往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民众也能和他们生死与共,维护国家生存。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矣?”曰:“教之。”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他驾着马车。孔子感慨地说:“卫国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多了,还要做什么?”孔子说:“让人民都富起来。”冉有又问:“人民富了后,又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接受教育。”

    孔子创导的“庶之、富之、教之”的民本思想广泛流传,直到今天仍被许多国家推崇为治国之道。一个国家人口众多,就说明它具备了较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孔子主张国家政治分两步走,首先是富民,其次是教民。对人民实行先富后教的政策,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共识。《管子·牧民》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明代名臣于谦《咏煤炭》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表达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诚愿望。可见,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才能讲求思想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时代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作者系退休教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