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宝 1962年7月,我从兽医学校毕业,回畸山乡(现并入溪口镇),做农民,兼兽医。 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是人类农业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工具。我对耕牛有着特殊的感情。 当时,奉化有个耕牛市场,位于原奉化县江口公社甬临线东侧,据说是当时浙东最大的耕牛市场。 耕牛交易按农历逢五逢九每月六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耕牛市场交易最兴旺,每市参加人数20至30人,每年成交耕牛数达上千头。 “大跃进”时期技术革新,使用双轮双铧犁,当时有民谣称:“双轮双铧犁,水牛哭作脸,牛娘(小种牛)笑眯眯。” 每逢农历过年,有个别老年人挨家挨户卖春牛图,图中有牧童骑在牛背上预测雨水充沛,风调雨顺,有好收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科技兴农,有了气象预报,这种春牛图就没有了。 杀牛要凭屠宰证,由当地公社兽医看牙齿,有6枚圆心牙齿(10 岁以上)老牛,没有耕作能力,方可出耕牛淘汰证明,经当地公社批准后屠宰。 记不清哪一年农历过年,杀了经原畸山公社批准屠宰的老牛,按人口分配,我家分到2.5公斤左右牛肉,过了最好的一年。难忘吃牛肉场景,烤牛头、牛胃,取熟牛肉,临时搭建土灶,生产队队员聚在一起很热闹,土灶煨年糕、芋艿子或小番薯,品着美食,讲一天各自见闻,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一派自然和乐。 1981年,联产承包制,分地到户,耕牛分到个体拼养。1982年春季,耕牛患衰竭症,给发病牛静脉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配合灌肠温热性与补气中药,经治疗后,效果好。 1984年,写书面材料,投稿《浙江畜牧兽医杂志》。1986年,《中西结合治疗耕牛衰竭症》一文评上优秀论文,并在原宁波地区兽医协会年会上作经验介绍。 时代在变,农村也在变。农业用上机械化,农民轻松种地,不用耕牛,牛市场消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大型拖拉机,传承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从挥汗如雨的体力活变为考验身手的技术活。 在桌边、灶头,牛肉品种发生变化。在鱼山头方兴屠宰场,八道八关严格检验,屠宰牛肉送到各市场,天天有新鲜牛肉供应。 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好吃的,也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2019年农历腊月初二,第二届古林镇冬耕开犁文化节在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举行,热热闹闹祭大年、唱大戏、牛上轮、人开耕。2019年3月5日,宁波市第三届春耕文化节在海曙区古林镇天胜农牧场开幕,耕牛披红,撒谷、开犁等,游客踊跃参加农事体验活动。大堰镇是宁波市首批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把酒缸做成“铁犁牛耕”,城里游客觉得新鲜。 牛年春来早。3月14日上午7时40分,我从大成东路站乘127路公交车去萧王庙街道棠岙村牛山,8时30分到达棠云站,很方便。棠云公交站出口处找放心示范商店老板,江老板扬起手臂一指,望西面牛山,因山形似牛,得名“牛山”。山上有毛竹、雷竹、野山竹,我在农村期间,经常去拔,竹笋炒肉、烤笋,味道很好。大片林木,郁郁葱葱。以前,牛山一到春天,杜鹃花开满山红,目前基本看不到了。这次牛山之旅,十分圆满。 以牛为名的乌牛茶,3月上旬开始采摘。在西坞街道雨易茶场有乌牛茶,海曙区龙观乡桓村杜岙庙生态茶园也有,乌牛茶适制绿茶。3月7日,海曙区在杜岙庙举办第三届开茶节,开茶采茶、诗歌朗诵、古筝箜篌、太极表演、茶艺展示……活动精彩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