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交通网络快速发展 设区以来,奉化加快“进城入市”步伐,城市框架持续拉大,城区功能与承载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89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300亿元,比1978年增长1933倍,年均增长19.7%。省属大学浙医高专建成投用,市级三甲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开工建设,宁南区域将形成大健康创新核心。葛岙水库加快建设、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为宁波市防洪减灾和民生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66.47公里,提标改造污水管网50.19公里,新改建供水管网105.88公里,雨污分流改造56.05公里,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管网设施不断完善。成功捧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获评省级优秀工作单位。 交通网络内联外畅,同城融入进入新阶段。2020年末,奉化公路总里程1390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454公里,路网密度109.8公里/平方公里。同年,轨道交通3号线鄞奉段、机场南路“复合走廊”建成通车,奉化全面融入宁波“20分钟交通圈”。甬金铁路开工建设,奉化将成为义甬舟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增强。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外向经济持续发展 对外贸易市场由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型。2020年,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46亿美元,比1999年的1.32亿美元增长22.8倍,年均增长16.3%;其中出口总额28.17亿美元,比1999年的1.03亿美元增长26.4倍,年均增长17.1%。 招商引资量质齐升。2020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15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20.3%。实到浙商回归资金90.5亿元、市外境内资金113亿元。2016年至今,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17个,其中10亿元以上40个,中交城投、中国金茂、中信城开、华侨城等一批大型央企、民企的合作项目、投资项目落户奉化,成功引进瑞凌薄膜、锋成双亲纳米材料等高科技企业。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 2020年,奉化申请专利3271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825件,授权专利2244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84件。全区新立项实施宁波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58项、省级28项、市级345项。复旦科技园(浙江)创新中心、启迪众创工社、摩米创新工场、58众创新经济产业园等创新平台累计招引入驻区内外双创企业350家,宁波市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56家,集聚人才1300余人。 招才引智成果丰硕。坚持“人才强区”战略,2016年至今,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2条,引进国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22人,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5人、省级引才计划3人,累计新增高端人才团队77个、博士146人,新增省级博士后工作站8家,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家,全区人才总量突破15万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显著增强,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3家。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保障日趋健全 到2020年末,全区有中小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50所,幼儿园78所;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941名、幼儿园专任教师1014名。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77%,基本实现了普及十五年教育。 到2020年末,奉化有医疗卫生机构483家,比1949年增加375个,床位数达到2811张,比1949年增加2772张,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494人,是1949年的24倍。 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大有改观。2020年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村庄面上已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100%;128个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农村规范化卫生公厕、卫生户厕覆盖率均达到100%。 社会保障日趋健全。2020年末,全区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8.19万人,比1993年增加25.51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91万人,比2002年增加19.6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5.38万人,比1994年增加23.4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77万人,比1986年增加12.2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84万人,比1995年增加18.74万人。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站在新起点上,奉化将准确把握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争做“重要窗口”十个领域模范,以“最美最好”为主题,以“后来居上”为主线,大力实施“全面创新、全域美丽”发展策略,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