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常波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各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初步形成全国、省、市三级赛事体系,这对于推动我国志愿服务工作向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科学化、社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区在2020年举办了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通过完善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体系,涌现出“平安亮万家”“青鸟探巢”“大红烙铁走千山”等一批品牌项目,特别在近两届省、市志愿服务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同时,在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 一、过度注重内容创新,忽视项目本身初心 为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部分志愿服务组织对于项目过度包装,动则谈模式谈首创、领导专家现身点评、相关部委背书立项,项目看上去高大上,让评审专家和现场观众叹为观止。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些高大上的荣誉、背书、点评与项目本身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缺乏有效支撑。反观之,那些坚持多年,踏踏实实、朴实无华、扎根基层的草根性志愿服务项目,由于团队自身设计和包装能力不足,无法脱颖而出。所以,在志愿服务项目化发展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一是要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快速提升项目设计和宣传能力,二是在做好创新同时,要不忘志愿服务初心,始终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朴实中彰显志愿服务魅力与特色。 二、过度夸大成效呈现,出现信息不实现象 志愿服务是由志愿者利用自身业余时间所从事的自愿性无偿服务,因此,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可动员、可支持、可参与的志愿者在现实中相对有限。但有些志愿服务项目为追求项目可看性,体现效果明显及展现自身团队动员能力,就出现了数据不真实、效果无检验情况。如部分项目常态化可动员志愿者人数,动辄几百几千,服务对象几千几万人,这与团队实际能力严重不符,更违背了项目大赛初衷。志愿服务项目定位首先就是社会服务的“补充点”,而不是夸夸其谈,大包大揽,所以志愿服务组织,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与能力,用小切口做好大文章,把眼光放到政府所急、群众所需的聚焦点上,做力所能及的事,把实事做精,把服务做实。 三、过度对服务群体主观定性,忽视弱势群体相对性 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应该集中体现社会普遍性、专业性,应该涉及到社会民生服务方方面面。许多团队集中自身优势力量,开展主要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如老弱病残)的志愿服务项目,是十分值得赞扬和推广的。但事实上,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不应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对服务群体进行主观定性,而应从满足群体性需求,提供合理的公益性服务为切入点,提倡志愿服务的开放、包容、幸福与快乐,不应忽略项目本身的社会普遍性。所以志愿服务组织对于服务群体的定位必须准确,不能主观认为“他们就是弱势群体”“我觉得他们想要什么”就急着去设计项目,而是要真正去了解群众更多的“要什么”,我们“有什么”,才能真正掌握“做什么”。 四、片面理解可复制性,忽略项目独特性 在项目设计的相关要求和实际评判中,常会注意到一个关键词——可复制性,即通过项目大赛发现优秀项目,并对项目的良好做法有效推广,帮助其他团队共同成长。但是,很多志愿服务组织出现了对可复制性的一种片面理解,即要实现可复制性,项目就必须突破地域限制,从组织形式、动员模式、服务对象和资金来源上,都必须做到普遍性。但其实从项目的设计初衷来说,应该立足于项目服务地域、服务领域、服务人群、服务能力等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向设计,一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定具有较强的本土文化和实践属性,让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而不是为迎合可复制性、可学习性,而硬生生的去本土化、去地域化。因此,志愿服务项目可复制性更多应是理念和模式的可复制,而非内容和做法的可复制。 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只是一个展示交流平台,要想在这个平台中有收获,我们的工作点,更多应放在平时不断完善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体系建设上。要把这个体系建设好,不仅要避免以上几个问题点,还要做好项目保障、督导、评估、优化等方面,形成一套从项目设计到项目实施再到后续督导、对接支持的工作机制。同时,志愿服务组织要为项目志愿者搭建好可以相互交流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机制,线上线下定期实现有关项目开展和发展的讨论。对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整合相关资源,并通过媒体等对项目进行后续推广与宣传,让更多需求方与项目团队形成合作关系,保证优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区委宣传部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