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葛钰颖 近年来,区司法局以擦亮公益法律服务品牌为抓手,加大宁波市首支公益法律服务队伍——“一米阳光”培育力度,丰富创新活动载体,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自2016年成立以来,该服务队累计接待咨询群众8615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70余件,受援人总数7200余人次,有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善用品牌“倍乘”效应,拓展服务领域。推行“品牌+”模式,与“华海工作室”“永定工作室”等品牌调解室无缝合作,参与疑难、复杂等重大矛盾纠纷的现场调解,将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当事人纳入“待援资源库”,防止纠纷扩散升级。以“小草志愿服务广场”等活动开展为契机,通过“流动+定点”相结合方式参与基层法律服务,实现公益服务合力及效果“倍增”。截至目前,组织开展志愿服务7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围绕服务在奉台胞台企主线,加入奉化台联会“1+7”公益联盟,为台胞台属提供“分众式”定制法律服务、“解惑式”涉台法规答疑、“交互式”惠台政策宣传等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今年6月,“一米阳光”公益法律服务队获评宁波市首批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品牌。 善借载体“协同”效应,延伸服务触角。线下借力“区中心为龙头、镇(街道)站点为支撑、村(社区)服务室为基点”三级实体网络,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一米阳光”公益法律服务主窗口,并安排队员参与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值班,提供专业法律解答。线上依托媒体宣传矩阵,在《奉化日报》、FM994资讯音乐台及法治奉化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开设“一米阳光”公益律师说法栏目,建立公益普法清单,通过以案说法、案件点评等形式,用身边人、身边事定期向公众普及婚姻家庭、损害赔偿、房屋买卖、民间借贷等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目前已发布说法专栏68期。 善谋机制“进阶”效应,提升服务能级。紧抓服务便民惠民,建立特殊人群“零次跑”机制,为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群体性讨薪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全流程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审批、调查取证等服务。现已提供上门服务68次,受理法律援助61件,帮助1600余人。紧盯企民难点痛点,建立产品研发机制,分层分类研发涉及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拆迁安置等领域6类优质法律服务产品,涉及公民、企业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确保法务产品“适销对路、服务精准”。紧抓成效提速提质,建立监督评价反馈机制,探索引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一次一评”“一案一评”,对收到差评或投诉的案件,按照“主办负责制”限期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