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A5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郑深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多元化趋势,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因素越来越多,途径也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思想道德问题是价值观问题,青少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关系到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趋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倡导发扬、传达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的价值维度。德育需要重视说服教育、规范管理,也需要重视情感因素,但长期以来,因为德育教育对现实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准则的重视不足,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发展同时,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部分青少年从小家境优越,是父母掌上明珠,又得到隔代长辈溺爱,自我意识强烈,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出现以我为中心、自私嫉妒的心态,处事较为偏激。同时,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互联网,腐蚀青少年的心灵,在各种负面因素影响下,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有一些青少年甚至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平衡”。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平衡。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考验,来自新媒体等新媒介形态的负面因素影响着未成年人成长,这些负面因素往往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正面效果。在学校教育得到高度重视情况下,社会教育被忽视,造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二是智育与德育不平衡。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下,德育教育地位不高,部分家长和教师更加关注学习成绩高低,学生长期沉浸在考试和作业中,疲于应付,导致德育教育缺失。三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创设不平衡。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有的学校制度不够健全,各校之间的文化建设存在差异,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足,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不协调,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不浓厚。四是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不平衡。受到升学率影响,德育教育往往只讲结论,生硬灌输,学生缺少具体的体验和思考,学校更注重活动的形式设计,未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强调了形式而忽视了效果。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举措

    (一)抓好未成年人养成教育。中小学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不能把成绩作为评定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重要性,才能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人格,茁壮成长。养成教育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作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行为规范,就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养成教育。中小学可以在教学中组织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文明实践活动体会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各种知识,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生活技巧中产生共鸣。老师也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拓展德育教育资源。

    (二)加强德育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培育,优化队伍结构。学校要在稳定德育骨干力量基础上,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每位任课老师要树立牢固的“教书育人”观念,将德育教学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要对班主任进行规范管理,注重提升班主任的道德修养和育人技能,通过对班主任队伍的强化建设,有效推动德育工作水平。二是加强德育课程打造。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要着力于品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将传统的教条式说教转变成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我感悟达到寓教与境,知行并举。同时,进一步规范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时间,丰富实践项目。三是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在干净整洁的优美校园生活中,努力构建正能量的文化环境,有效利用橱窗、走廊、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悬挂历史名人画像和格言、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事迹,发挥静态教育功能。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展学生文化素质,发挥动态教育功能。

    德育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位置。笔者认为在狠抓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德育骨干队伍建设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周边环境整治相结合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才能提高这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系区委宣传部干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