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自然风光优美,一面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作为后进村,东山村如何发展特色民宿激发传统村落活力?如何挖掘乡村这块宝藏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和文旅投资商?即日起,本报刊发系列报道,围绕民宿发展、班子团队、发展规划三大主题,解码东山村发展旅游、打造乡愁经济之路。 乡愁“回归客” 共建东山村 ——走进东山村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 黄嘉婷 近日,记者来到东山村,“90后”村民江杉珊正在自家小院里,和工人沟通施工方案、打磨细节。她家的民宿将在今年10月完工,届时可为游客提供7个房间住宿。“未来,东山村发展起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能人回乡建设。”江杉珊说。 东山村地处溪口镇西面雪窦山核心景区,海拔350-380米的山腰,由东山、横路下、横涧、田孔、大松头5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5.6平方公里,共有村民324户。去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7.73万元,收入来源单一,被评定为后进村。 和许多“空心化”村落类似,东山村的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约70岁。在这里,村民仍旧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每到夜色降临,村庄和人一起沉睡。若按照原有的发展节奏,“苍茫云海”“星月皎洁”“日出东山”……村里的美景也将被世人遗忘。 “我在溪口镇做了10多年导游,每年前来溪口旅游的游客就有五六百万人次。”江杉珊告诉记者,东山村地理位置优越,且景观优美,从村落放眼望去,能够俯瞰山下景色,还可看见弥勒大佛等旅游地标,“我对村庄发展旅游有信心。” 江杉珊的回归仅是东山村发展民宿的一个缩影。有村民董邦良,2018年开始租用村委会办公用房,投资建设民宿“乐居东山”,起示范引领作用;有去年11月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徐佩伦,带领新班子“再难也要发展下去”;有“80后”村民徐娜舍不得村里珍贵的童年记忆,通过建设民宿留住“夏夜的满天星星”;也有非本村户籍的“70后”徐小凤,怀揣着对旅游的热爱,抱着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回到外婆老家…… 在东山村,一批“回归客”凝聚合力,共商共建,促进民宿发展,在思想碰撞中,有民宿经营者感慨:“东山村人心活了!” 东山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被人发现,有了发展活力。目前,该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已有4家民宿投入运营,其中两个精品民宿项目,运营者分别投资约600万元和500万元。各具风格的民宿,已成为该村文旅产业的一张名片,吸引游客驱车前往打卡。 “民宿开起来后,东山村的游客变多了。”69岁的村民董绍宏告诉记者。村庄有了人气,老太太们也不甘寂寞,跳起了广场舞,老伯们种了更多的菜,供应给游客。83岁的村民冯根发,生活因此改变:此前,他和一条狗相依为命,已独居20多年。后来,民宿老板订购了他的鸡做成招牌菜“瓦片鸡”,深得顾客喜爱。冯根发开始忙碌起来,照顾十几只鸡代替打牌,成为他一天中最重要的事。 随着中央“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件出台,让居民“望到青山,看见碧水,记住乡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而在东山村,一批乡愁“回归客”以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吸引客资,努力绘制着民宿发展和旅游经济的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