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斌 通讯员 陈辰 近年来,全区以省体育现代化区创建为契机,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为抓手,紧紧围绕“五年奉献一个新奉化”目标,凝心聚力做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治理、体育保障现代化建设,提升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体育事业发展红利,推动体育工作全面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奉化样板”建设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今年我区国民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4.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30.2%(不含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96平方米,省体育现代化乡镇建设规范达标率达75%。近年来先后获2017-2020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十三五”省体育场地建设突出贡献奖、“十三五”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同时涌现出汪顺、邢松、王永杰、周佳敏等一批奉化籍优秀体育人才…… 突出组织引领 保障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健全工作体系。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省体育现代化创建,2020年3月18日,召集27个成员单位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议,部署工作安排,强化创建步骤、工作要求、任务职责,下发《奉化区创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 创建有力保障。12个镇(街道)、322个村(社区)深入贯彻落实区创建省体育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总体部署,严格按照省定建设规范,制定印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工作体系成熟、职责明晰。 做好顶层设计。为推进体育事业融合发展,出台《宁波市奉化区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宁波市奉化区运动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奉化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奉化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资金补助暂行办法》《宁波市奉化区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文件,确保综合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完善设施建设 助推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抓牢民生实事,着力打造十分钟健身圈。高质高效推进省市各级民生实事工程,三年内共完成113项,新增健身路径71条,篮球场28个,乒乓球场47个,足球场4个,百姓健身房18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5个,多功能运动场20个,体育小康提升工程24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8.7万平方米,29所符合条件的学校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47个新建小区项目落实体育场地设施1.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共有体育场地1965个,总面积达229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3.96平方米,位居宁波市第一,浙江省前列。 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大型场馆建设。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标准,投资4.97亿元建成总用地面积31302平方米的凤山体育公园,内含门球场、制笼式足球场、灯光篮球场、健身广场、环形塑胶步道等体育设施;投资5亿元完成总建筑面积35412平方米的奉化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内含8000座标准体育场和800座室内游泳馆,为群众体育提供又一大型场馆;年均投入5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与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众翔城市运动广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奉化区全民健身中心,内设游泳、羽毛球、篮球、健身、瑜伽等15个体育活动项目,充实城区市民健身场地。 提供优质服务 推进群众体育热潮涌动 在奉化,一张全民健身网正在编织而成。做大做强常规赛事,举办区运动会、社区运动会、新奉化人运动会、文化礼堂节体育系列活动等150余场次、参与8万人次。做精做优特色赛事,打造元宵节“龙腾狮跃闹元宵”龙鼓展示大会、虎跃杯篮球赛、“桃花杯”气排球赛等精品体育竞赛活动,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网络体系建立完善并更加成熟,不包含学生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30.2%。 致力多维创新,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通过举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一人一技”公益技能培训,全民健身大讲堂等发展体育指导员骨干力量,目前全区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骨干力量1777人,每千人拥有率达3.07人。完善监测体系,12个镇(街道)配置国民体质监测仪器,挂牌成立体医融合国民体质监测点;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在完成每月监测任务基础上,开展下乡服务,免费进行体质监测,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今年全区4.1万余人接受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4.2%、建档率达61%。强化数字赋能,率先开启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平台2.0数字化管理,打造“奉化体育”信息化数字平台,投入使用智慧步道2.0版本,智能健身路径更新38件,5个城市百姓健身房配置智能设施,逐步实现健身设施由传统向智能转型。 强化规范管理,促成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全区共有1个区体育总会,25个单项(人群)体育协会,其中3A级以上14个。各镇(街道)共有206个基层体育组织,已成功构建“1+8”基层体育组织模式,全区各协会、俱乐部每年组织的体育赛事活动超200余次。为实现成员信息化注册管理和服务,已对现有近650个各级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站点所有健身人群完成登记注册12.5万人,体育锻炼组织化人数比例占常住人口达到21.65%。 打造特色品牌 做好赛事拉动发展文章 一边是群众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一边是体育赛事不断精彩上演。我区持续打造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赛、“王者之战”国际街舞挑战赛、阿迪达斯国际越野赛、江南100百英里、“桃花杯”系列邀请赛、浙江省龙狮锦标赛等高端IP品牌赛事,全面展现社会文化、商贸经济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建设成果,每年吸引近3万名运动员到奉化参赛,直接或间接产生体育消费超1亿元。三年来,品牌赛事共吸引投资2.3亿元,建成了溪口恒大体育中心、众翔城市运动广场、糖果盒空中足球场、优德体育中心等体育场所,同时吸引了中国皮划艇协会、中国赛艇协会总部基地和国家训练中心落户宁波湾,投资5亿元打造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 体育推动市场,市场催生产业。目前全区共有体育经营单位485家,其中规上企业19家,涉及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健身休闲、体旅融合、场馆服务、用品制造等从业人员达5000余名。2019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28.3亿元,增加值9.78亿元,占GDP增加值比重1.5%;2020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超32亿元,占GDP增加值比重1.65%,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0.35个百分点,体育产业增速达13%,高于同期当地GDP增速8个百分点。 产业滋养体育,更多绿色高端体育产业项目为奉化“硬件”加速。徐凫岩成功创建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商量岗高山滑雪成功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大堰登山入选省级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赛成功入选《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奉化区成功申报浙江省运动休闲基地。 坚持多方融合 推动体育事业厚积薄发 体育+教育,加快建设新型体校。夯实训练基础,按照“一年一考核,二年一调整”原则,结合实际合理布局各项目训练点,目前全区有体育业余训练点30所,国家级传统学校1所,省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1所(羽毛球2018年获评)、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所、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所、省阳光体育特色学校6所,基地基础更加厚实。深化体教结合,少体校设有“一校五基地”,布局业余训练人数230人,训练项目包括田径、射击、游泳等6项,全面建立信息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库。 体育+社会,拓展竞技体育项目。出台《宁波市奉化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训练基地管理暂行办法》,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已引入马术、街舞等项目,其中天驿马术俱乐部成为浙江省队马术训练基地,省队市办模式落户奉化;吉事街舞俱乐部成为宁波市队街舞训练基地,市队区办模式落户奉化。 体育+人才,夺取优异赛事成绩。持续开展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创建周期内共输送至宁波并转正运动员129人,国家队、省体工队转试训或招工运动员7人,其中汪顺、邢松、王永杰、张巧颖等4人获世界冠军7人次、全国冠军68人次;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奉化获6金2银3铜,四届全运会金牌总数达15枚,汪顺一人斩获6金,成为中国全运会历史夺金最多的运动员;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奉化获32金16银20铜创历史最好成绩。 体育+赛事,梯队建设更加完善。每年定期组织中小学生篮球、三棋、羽毛球等比赛,引导学生重视日常训练,积极承办全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全国(U19)青年篮球联赛等10余次各类高规格竞技体育赛事活动,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促进体育消费。同时,重视年轻裁判员培养和使用,近年来共注册裁判员223人,其中创建周期内新增国家一级裁判员16名。 体育+宣传,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狠抓体育宣传力度,每周录制播放科学健身讲座和体育专题节目,全区322个村(社区)均订阅体坛报等体育文化读物,文化宣传橱窗每月更新张贴体育文化宣传海报,城区主要公共场所多媒体电子屏每周播放2次以上体育资讯。 浙江省体育局局长郑瑶考察众翔城市体育广场 执行总编 白天/宗发旺 夜间/朱晓冬 本报地址/中山路9号 问询电话/88586111 广告部/88988999 发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奉化发行站 电话/88974586(城区) 59556555(农村) 奉化日报发行部 电话/88989537 传真/88585168 E-mail:fhdaily@126.com 广告经营许可证/浙工商广字 3302004024024号 邮编/315500 http://www.fhnews.com.cn 印刷/宁波报业印刷发展有限公司 每份定价/1.50元 宁波湾水上运动基地 桃花马拉松 江南百英里越野赛 社会力量办体育签约仪式 笔架山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