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董大伟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十四五”开局之年,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相关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区域统筹、注重特色、打造品牌”终身教育发展新模式,助力“统筹联动、产训同频”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协力打造“桃韵乡野”“莓好农旅”“唐诗之路”等美丽乡村风景线,因地制宜为农村“微改造”建设行动提供智力支持。 奉化电大(社区学院)邀请专家指导产业科研 搭建人才振兴特色服务平台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建立成人教育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立足奉化特色桃文化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以萧王庙、溪口、裘村3所成校为主体,农林专家、种销大户为主干的“桃缘团队”,推动终身教育队伍建设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将桃文化产业发展“双链对接”教学实践成果,推广到全区成校教育培训和实践服务之中。 搭建乡村共同富裕领头人学历提升快速通道,以奉化电大(社区学院)为龙头,在方桥、西坞、莼湖等多个镇(街道)开设村干部高中、大专学历提升班,裘村成校联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开设“共同富裕带头人创业培训班”。通过两年时间,在创业指导、电商直播、实践实训等方面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全区300多名基层干部参与各类提升项目,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培育的新格局。 莼湖成校组织渔民学习新设备新技术 溪口成校对接援外项目组走进溪口 方桥成校美丽乡村微改造 江口成校助力打造网红菊村 裘村成校校长调研猕猴桃基地挂果情况 萧王庙成校组织农技专家传授技术 开发产业振兴特色服务项目 各成校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建立产训融合型培训机制,积极开发乡村产业需求与培训资源深度融合的特色服务项目。 溪口成校积极探索成人教育服务全域旅游的路径,重点对“三帮人”(村镇干部、乡村旅游从业者、村民)开展培训,模拟宣讲、现场实战、沙龙讨论,引导学员记住乡愁、讲好美丽溪口故事。经该校培训的312名乡村导游已全部上岗,助力溪口扩大“名山名镇”品牌影响力。 尚田成校精心研教材、精准做培训,大力开展莓农培训。联合宁波农科院专家、成教专家、街道农办、草莓种植大户编写“草莓栽培技术规程”,采用“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帮助莓农解决实际问题。策划实施“草莓采摘游”项目,协助引进16家以草莓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拉长草莓经济产业链,以小草莓育出大市场,使草莓真正成为尚田农民的“致富果”“幸福果”。 莼湖成校凭借区位优势,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主动对接近海捕捞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与翡翠湾休闲渔业公司联合为渔民转产转型提供培训服务,累计培训各类渔业人员1.9万人。 此外,大堰成校继续深耕“一路上”农旅、岳林成校推出助企菜单,还有锦屏成校“和韵茶俢苑”、裘村成校“种养游”一体化等品牌培训项目。 松岙成校培养新型桔农 西坞成校夜学绿化养殖技术 点亮生态振兴特色服务智改 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积极探索贯彻“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思路、新模式,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微改智助服务。 江口成校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以菊为题、以花为业、以业兴村”,通过两年时间,改造周村大大小小30多处荒废地、房前屋后的公共用地,村子“乱、脏、污”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成了市民口中的“网红菊村”。同时,“生态赏花经济”模式也有力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盛花期,周村日均游客流量达2万人次以上,销售盆栽菊花3000盆左右,日销售额达2万元。 方桥成校组建乡村微改启航工作室。通过街道统筹引领,成校科学规划,村(社)实施,居民人人参与,实现街道、成校、村(社)资源的有效对接。该校打通需求与供给通道,开展“水墨荷韵情系上三”特色文化村建设,为上三村陈家自然村全区域种植荷花、培育荷韵文化提供智力支持,实现条条弄堂有荷花、家家户户有荷花,打造塘中有荷、缸中有荷、河中有荷、墙中有荷的崭新上三荷村。 尚田成校助力莓好农创直播带货活动 裘村成校组织村民学习农创产品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