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在西坞街道南,巍峨灵秀的笔架山下,有一块约二平方公里,南北倾斜,绵延五公里的土地,称为山下地。坐落在这块土地上的村子就叫山下地村(属片村,奉化地名史上仅两个村)。 据资料记载,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是唐朝末年官至奉化永丰里西隘将兼御史大夫的熊珙,其有五子,次子熊允文,袭父爵。熊氏后人樵耕渔读,世居于此。 因山下有土地可耕种,有溪水可饮用,山上有薪柴可供炊火,前人感到“人面难求、土面易求”,看中这块土地,奉鄞等地陆续有移民迁徙至此。前人用柴刀、锄头在杂草丛生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垦荒种地,后续者络绎不绝。在南起广教岙,北至东江北岸涂下底的这块土地上,星罗棋布散落了十多个自然村。如明朝时从县城迁来的邢姓村民,在下山坪挖土造窑,自烧砖瓦用于盖房,因砖瓦呈橙色,其居住地就被称为黄瓦屋。翠竹环绕的避刀山小村,寥寥数十户人家,姓氏有近十个,还有杨家笆、西岸、五户头等小村。后来因生产生活需要和防土匪骚扰,小村逐渐聚居合并,形成了上横、中横和下横三个大的自然村。山下地1040户的村子,村民姓氏多达近40个。故当地民间有“十里甭问山下地,姓杂也数山下地”之说。这个移民村民风淳朴,诸氏百姓世代和谐相处。据考证,最久远的已有十二代。现尚存的王氏继承堂、阮氏思成堂、虞氏世德堂等祖祠见证了这段移民史。 山下地的地势从山脚起逐渐向东北倾斜,三分之二是山坡地,适宜种旱作,三分之一为水稻田。在靠天种田的年代,受旱涝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收成很不稳定。村民多以砍柴卖柴谋生,有一首民谣描述了卖柴人的艰辛:“冲担二头尖,拔出现铜钿(钱),只值三升米,三日落雨叫黄天。”住的是乱石泥墙屋,走的是泥泞黄泥路,吃的是番薯汤饭。这是当时村民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重视水利建设,1958年在笔架山下动工兴建库容100万立方米的横坑水库。1973年建成后,提高了下游地区的抗灾能力。山下地村同时发动群众疏溪疏沟疏渠,实施机电排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村民收入逐步提高。 山下地和毗连的尚桥头村有大批土地可开垦。2008年以来,随着尚桥科技工业园的建立,这里成了创业者的热土。4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建起了崭新的厂房,投产后除吸纳周边村的劳动力外,还招收了很多外地员工。山下地再次迎来了“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常住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金海路主干道和金海隧道的开通、奉化高铁站的投入运行,使山下地这个昔日的偏远小村,成了交通要道边上的繁华村落。 新建的甬新河根治了3000多亩农田的水患,粮食产量稳定提高。花木、水果、茶叶、雷笋等经济作物也得到持续发展。村里还在大皇娘山麓造地700多亩,种植油菜等农作物。村民建起了雨易山房、金珠山庄、爱歌顿等集种植、养殖、采摘、游乐为一体的田园式农庄,成了城区和附近村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我在山下地村有个老同学,近日邀我去他家做客。一进村,看到道路整洁,一幢幢小楼整齐排列,房前屋后遍植桃李。抬头见南山,低头看修竹,空气中带有一股芳草的气息,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我对老同学说:“你真是住在桃花源中啊!”他笑着答道:“是啊!村里有不少人在城区买了房,但大多数时间还住在村里。”现在很多年轻人有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城区,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又好,当然是理想的居住地了。 随着宁波交通枢纽格局发生变化,尚桥科技园区将成为未来宁波城市拓展的战略载体。今后这里将是奉化对外重要窗口、产业升级示范高地。凭借区位优势,山下这块地成了黄金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