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晓萍 王林威 “唐朝是金银器皿发展的鼎盛时期,分为茶具、法器、盥洗器、食器、饰件、药具、饮器和杂器等八组……”谈起银器的历史,徐国城这位85后娓娓道来。 15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懵懂且贪玩的年纪,而对徐国城而言,学艺生涯已经开启。当时,他拜师于莆田北高“打金鼻祖”叶仙芳的徒弟叶顺林门下。“一个手艺人,首先是要学会保养工具。”徐国城说,打银的工具都是铁器,容易生锈,每天他都要早到些,将工具保养一遍后,才开始其他的活。接着,就是“练手功”,比如熔银、下料。然后,师傅会教一些拉丝錾花、熔焊组装的技艺。而更多时候,徐国城是在一锤一锤的敲打和枯燥繁复的钻研中度过。 尽管学艺的过程很艰辛,但跟其他人相比,徐国城是幸运的,因为父亲是石雕、木雕的技艺人。在耳濡目染中,徐国城学习起来比师兄弟要快得多。“从银块到银壶,看似简单,实则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徐国城告诉记者,打造银壶离不开精雕细琢,其中需涉数百种工具、历数万次敲击。 如今,徐国城开了一家店铺,除了摆放各种银制器具外,他把大块面积留出来打造银器。徐国城说,做银器的过程虽然漫长且枯燥,但对自己来说,也是性情的打磨。在哔哔啵啵的火苗声和清脆悦耳的敲打声中,他日复一日地沉淀技艺与文化,也在其中得到升华。 比起锻造技艺,让徐国城更苦恼的是,如何恰如其分地在传统工艺中加入现代创新元素?为了锻造出兼具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性的纯银器皿,他访师问友、翻阅书籍,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元素。“银器为人而存在,因人而改变,多种加工工艺的背后是为了银器更加美观,更加符合人们彰显个性、追求时尚的需求。”徐国城说。 在店铺内,一块“奉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银器锻造技艺”的牌子挂在显眼的位置。去年9月,徐国城被授予奉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器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接下来,他将把如何制作银器的工艺录成教学视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门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