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柳家欢 通讯员 吴晓琳 4月13日,是岳林街道迎恩社区被纳入管控区的第4天。 隔离近百小时的社区,是想像中的失去生机,还是怨气沸腾?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这样一幅景象:社区内环境依然整洁优美,小区门口,一辆辆载货电动自行车不断输送着物资,归类登记后被合理分配……疫情面前,社区安宁如旧,居民除了不能外出,生活并未受太大影响。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默默的负重前行。4月9日晚9时13分,1份混采样本核酸初筛结果异常的消息“搅动”了岳林,迎恩社区立即进入应急状态。作为一个村社融合的社区,社区大党委的领导力、掌控力、决策力瞬间得以呈现:9时28分,迎恩社区、斗门村、物业、业委会“四位一体”进入对应区域管控岗位并采取相应措施,辖区3位密接人员第一时间落实一对一实时属地管控;4月10日凌晨4时,完成社区6个核酸采样点位布置,并发动社区新时代文明志愿实践站所有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当天上午,各镇(街道)、部门火速驰援,被精准调配到各个岗位……一顿“猛如虎”又“精密细”的操作,给整个社区打了一剂强心针。 “被纳入管控区后,社区大党委的角色从领导者向服务者转变。保障区域内的稳定和谐,维持居民的正常生活是头等大事。”社区党总支书记方平耀表示,有大党委的统筹领导,有农村社区的深度融合,社区3支志愿力量迅速集结。 10日凌晨,50多名党员志愿者在通宵布置完卡点后,马不停蹄化身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滴滴司机,在社区与两个卡点之间来回奔波,运送学习用品,采办粮食果蔬,购买医疗药品……“社区有3辆三轮电动车、5辆电动自行车,我们以这些为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维持居民的物资供应,从早上6时到晚上10时,车辆就没有停过。”党员陈磊介绍,作为管控区的物资纽带,党员志愿者从不懈怠,保障物资源源不绝。同时,维护检测秩序、帮助申领健康码、协助完成核酸采集预登记等,3天来没有睡几个小时,却把党旗插在了每个疫情防控的关键点。 若有战,召必回。社区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展现了军人力量。他们凭借体力优势接下了“搬运工”一职,在气温攀高的这几日里,不停地上楼下楼,将物品送给居民。1998年退伍的沈文捷是退役军人志愿队的发起人,随着他在群内的一声号召,40多名队员立即响应集结。“我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所以把孩子托给了父母,可以专心扑到抗疫中来。”沈文捷说,退伍军人志愿者能安抚居民,也能搬运物资,兼顾维持秩序清理场地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下转第4版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