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A1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辨别力,识破网络谣言

    本报评论员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涉疫信息自然十分“吸睛”。“又有阳性了”“我们小区被封控了”“又一例在等待确认了”……这几日,朋友圈充斥了各类“花式”谣言,不断挑拨着民众紧绷的神经,不少“信息低免疫力人群”中了招。故弄玄虚的语气,配上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照片视频,摇身一变成为“有图有真相”的“内部”消息。

    “以防万一还是转给家人朋友看看”“我拿到了最新消息,其他人还蒙在鼓里”,一些民众抱着如此心态“一键转发”。经由微信朋友圈、群组等在线熟人关系链,谣言好似插上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版本不一、解读多样的说法遍地开花,无形间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疫情作为与民众关联、关心的焦点信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谣言属“节外生枝”时,权威、透明的“官宣”信息与深入立体、客观呈现的新闻报道更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属“无中生有”时,及时、明确的辟谣发布更易于勒住传谣的“野马”;属“故意为之”时,有关部门将依法查处编造、传播、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

    信息浩瀚,众声喧哗,谣言也有“七十二变”。追根究底,公众批判能力是谣言传播的最大变量。你我作为普通受众,既不是消息的源头,也缺乏足够的能力完成事实核查,那么,该如何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其实,谣言往往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对于事件全貌无迹可寻的残缺、零散信息,要主动屏蔽,自觉增强法律、道德意识,坚决不做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猜测,不断章取义,提升辨别谣言、抵制谣言的能力。要乐做权威发布信息的“二传手”和扩音器,听官宣,跟主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我们要在自我约束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共管共治网络谣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