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穷山沟 今日“桃花源”

——溪口镇斑竹片区村庄美丽嬗变

    记者 严梓宁

    溪口镇斑竹片区共包括6个行政村,分别是斑竹村、升纲村、葛竹村、石敏村、明溪村和壶潭村。曾经,这里的小山村由于藏在四明山深处,美得让人心动,却也穷得让人心痛,当地年轻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这座大山。

    如今,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在蓝天白云下,村民安居乐业,个个充满了干劲和力量,来这里的游客一路走、一路拍,感叹这里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人居环境焕新颜

    沿亭下水库一路往里,春风吹过,四明山五彩斑斓,沿线村庄静谧悠然,一湾清澈的溪水倒影着这片秀丽风光,水墨江南,大抵如此。

    在石敏村,村民悠闲地晒着太阳,向记者说着这几年自家的变化。“以前自己的房子是木结构,烧饭也都用柴火,一颗火星就能将房子点着了,住着非常不安全。”村民单大爷说,现在的房子干净整洁,孩子们回家也都喜欢留宿一晚再走。

    民以居为安。2020年,石敏村新建成23套落地房,与周围的环境演绎着历史和时代的碰撞。“我们让村民自己推选建筑商,造价和方案也都尊重村民的要求,村干部只是做好后期配套设施工作。”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作为村里首个农房改造项目,希望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办实事的担当,不仅改善村民居住坏境,也让村容村貌得到提升。

    走进葛竹村,只见新翠出枝梢,绿树掩古道。村内青砖粉墙,黛瓦结顶,木结构的柱、梁、门扇等处均是精雕细琢的工艺木雕,刀法细腻,气派非凡。78岁的村民单婆婆看到记者前来,热情地为记者讲解村庄的历史风貌。“当年村民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多雕花的门窗被做成桌椅板凳,或是卖给附近村子。这几年,村干部一点点从附近村庄回收来修复。”单阿姨说,自己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也想守护这些老宅子一辈子,现在村庄面貌越来越好,大山外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

    葛竹村历史悠久,现存大量清朝和民国时期建筑,共约5000多平方米。近年来,村干部按照“以旧修旧”的理念,修复村庄古建筑。村干部告诉记者,“以旧修旧”的方式耗时久、难度大,却能让村庄提升整体形象,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为此,哪怕再难,他们也要咬牙做下去。

    昔日破旧的小山村,如今转变成一步一景的美丽乡村,四季轮回,这里依旧如同一块璞玉,保留了传统乡村的原生态底色,快门一按,随时可以定格为一幅绚丽迷人的风情画。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小山村“内外兼修”,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更唤醒了美丽乡愁,让山沟沟里的穷山坳真正转变成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农村养老有保障

    在溪口镇明溪“老人之家”,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住在“老人之家”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有时一年也难得见一面,家里冷冷清清,住进村里的“老人之家”后,老人们还能相互照顾,吃住都有了保障。

    随着农村空巢老人和高龄独居老人日渐增多,2013年,明溪村建起了吃住合一的老人之家,符合条件的本村村民都可申请入住。村干部告诉记者,许多老年人在村里住了一辈子,对村庄有感情,伴随着落叶归根的想法,不想和孩子去城里生活,所以村里就想建个“老人之家”,让他们在村里安享晚年。

    除了明溪村,周边村庄也面临着相同的养老境况,由于村里的常住村民以老年人为主,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村干部当前面临的难题。

    去年,壶潭村启动建设老年食堂,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完工后可容纳50人就餐,预计今年12月底之前正式投入使用。“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自己买菜烧饭是个很大的难题,所以开办老年食堂是做好‘老有所养’的重要工作。”村干部告诉记者,偏远山区要办老年食堂并不容易,要考虑到每天蔬菜运输成本和厨房人员配备,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考虑。

    目前,壶潭村已开辟3亩“党员菜地”,由村里的党员志愿者管理,种出的蔬菜瓜果免费供应给老年食堂。在人员配备方面,村干部已在村里招募了10名志愿者,并希望招募更多的青壮年,让他们每月抽出一天来老年食堂做志愿服务。“我们招募的志愿者其实就是村里老人的孩子,这样不仅解决食堂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能利用这个机会,让老人和孩子多见面。”村干部告诉记者,斑竹片区建老年食堂,壶潭村是首例,村干部深感使命重大,希望能将老年食堂办出温度。

    随着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目前,斑竹片区的各个村庄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努力让村民在农村住得安心和舒心,例如葛竹村在文化礼堂定期举行越剧等文艺演出、石敏村翻新了老年活动中心、升纲村添置了新的老年活动室器材……让农村老人享受到幸福晚年,是村干部努力的目标。

    公交开到家门口

    “周叔,今天又去镇上送笋干啊。”在572路公交车上,公交司机张建明热情地跟村民打着招呼。从溪口镇出发前往斑竹片区的线路,几乎每一站上车的村民他都认识。眼下正是毛笋上市的时节,许多村民都会将自己晒好的笋干送去市场销售,公交车成为了“运输车”,而帮村民把毛笋抬上车这种“顺手事”,也早已成为572路公交司机的“日常事”。“这里山路十八弯,但公交司机开车都很稳,有时候看我们东西拿得重,还会下车来帮忙,真的很贴心。”村民周大爷高兴地说,以前上山下山没有公交线路,想要出门,就需要“蹭”车,十分不便,如今公交车开到家门口,年纪大的老年人还能免费乘坐,换作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斑竹片区的村庄背靠大山,村民原先出行非常不便。从溪口镇上出发到终点站的40公里蜿蜒山路,开了一辈子公交车的张建明最能感受到交通便利的重要性。

    “我最初开这条线路的时候,路况很不好,一段是机耕路,一段是石子路,遇到下雨天就成了烂泥路,到处凹凸不平,而且来回的客运很少,进山一趟,基本就得留在村里过夜了。”张师傅感慨地说,如今乡村公路宽敞干净,斑竹片区的公交每20分钟至30分钟一班,10辆572路公交车每天来回穿梭在大山,早上去镇里办完事,中午就能赶回村吃中饭,无论是村民出门赶集,还是孩子回家,都很方便。

    随着盘山公路互相连通,“民生公交”拉近了城乡距离,便捷了“山货进城、城货下乡”,更将山好水好的“世外桃源”带入了更多游客的眼帘。如今逢年过节,坐公交车到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不只是进村看望长辈的,还有许多来山里拍照徒步的游客。

    张师傅即将在今年5月退休,他笑着对记者说,这条盘山公路寄托着自己太多的情感,自己熟知每天有哪位村民会在公交站点等候,也为游客讲解过沿线村庄的风土人情,退休后,自己将会换作乘客的身份,继续见证小山村的美丽嬗变。

    红色文化鼓干劲

    春天的四明山,清溪缓缓流淌,青山雄伟挺拔。“这里山水不仅散发着天然的光彩,还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奉化锦溪书画院院长王三五对老家壶潭感情深厚,他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只知道四明山四季皆景,然而巍巍四明,更值得称道的是不朽红色历史。

    在壶潭村村口,沿步道拾阶而上,只见3座烈士墓背靠青山,庄严肃穆。坐落在四明山深处的壶潭村是奉化西北端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奉化、鄞州、嵊州、余姚、上虞、新昌等交界处。由于村庄地理位置特殊,“七七事变”后,中共四明特区委、中共奉西工委、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等入驻壶潭,壶潭村成为了重要的抗战根据地。

    为了让烈士精神薪火相传,近年来,村干部通过扩建烈士陵园、修缮布置革命事迹陈列馆、邀请党史专家调研指导等,串联起红色印迹,方便后人前来村里瞻仰烈士遗迹、聆听历史故事、传承民族精神。

    英雄长眠,后世永忆。“仅一个壶潭村就出了7名烈士,现在村里依旧留存着大量红色历史遗迹,英烈忠魂天地可鉴。”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元说,去年,前来壶潭村瞻仰革命烈士墓、开展党建活动的团队络绎不绝,共7000多人次。目前壶潭村计划打造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党史学习教育课程等内容,并希望与周边的明溪、葛竹、斑竹等村庄联手,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革命事迹、历史文化等,探索发展“信仰之游”。

    这个想法早已得到了斑竹村党支部书记王亚军的支持。“村里正计划打造一条从斑竹延伸到壶潭的步道,带领党员和村民传承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王亚军说,斑竹片区的村庄靠近水源保护区,不能发展工业,因此村干部一直在探索未来发展之路,如果能串联起沿线村庄的红色足迹,不仅能让青山埋忠骨的革命老区焕发新生,还能带动沿线村庄共同发展。

    青山蕴藏红色基因,革命老区新机勃发。目前,斑竹片区的村干部一手写好生态文章,护好“甬江源”,让这片绿水青山容颜不老,一手讲好红色故事,积极发展红色文化研学游,更让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激励这片红土地的村民继续前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