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乐乐 前几天,笔者坐公交车,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想乘车但无法出示健康码。驾驶员出于防疫要求,只好请老人下车。 当前,健康码似乎成了社会的准入证,但它也成了横在老人面前的一道难关。随着疫情发展,除了健康码,还有行程码、“场所码”……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甚至连智能手机也没有的老人,只能“被拒门外”。 早在疫情之前,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就已经让部分老人觉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在年轻人眼里方便快捷的科技,却让老人发出无奈的叹息。 近年来,专家学者提出要破解老人的“数字鸿沟”问题,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不少措施,内容覆盖出行、就诊、消费等多方面,也确实在某些方面为老人开了“绿色通道”。但毋庸讳言,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尤其在疫情之下,要消除老人的“数字鸿沟”,需多一点温情解法。 笔者认为,无论是产品也好,服务也好,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创新和改造,没有线下服务对接是不完整的。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想方设法,为老人提供解决方案。 笔者前两天看到齐齐哈尔推出了“反向扫码”的新闻:考虑到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当地根据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给老人生成了一张二维码,并制成卡片。防疫人员只需扫描老人持有的二维码,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科技变得更具温情,既保障了防疫需求,又给予老人生活的便捷和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