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于学校而言,具体指全面压减学生课后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教师势必在作业布置上深思熟虑,保证学生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本文具体阐述新授课前的作业布置,即“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指在教师教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更有目的性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联系篇章页,以旧知带新学,循序渐进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如借助工具书、借助图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为落实这一语文能力,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设计了相关的前置性作业。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自由读课文,摘录难理解的词语,并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秋天的雨》:你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吗?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3.《听听秋的声音》:读句子,用喜欢的方式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蟋蟀震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2)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新教材中语文要素序列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螺旋上升的序列,而前置性作业则起着新旧知识的连接作用。“摘录词语,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旨在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学习经验,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并练习实践。“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巩固练习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用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强调选择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侧重点各不相同,通过前置性作业将它们有序整合,以回顾旧知为垫脚石,自然过渡到新学的内容,再通过层层递进的作业设计,逐步深入,反复强化练习,使学习过程润物无声。 二、联系作业本,以课外渗透课内,拓展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堂作业本中,每一课都出现了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主要内容的练习。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出现,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感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笔者设置了以下前置性作业: 1.默读课文,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些什么?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本文,要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还要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直接可以从文中提取信息,它与第一部分小女孩又冷又饿的痛苦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小女孩幸福地死去的原因,学生只有在梳理了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后才能联系上下文谈感受。而且通过故事的梳理,童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也一目了然,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联系课后题,以练习带实践,提高效率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策略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一些基本的预测方法。《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通过旁批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内容等进行预测,旨在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提升预测的能力。学习了本文之后,结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题,设计了下面的前置性作业。 边读第二自然段边预测,将预测的内容批注在段落旁,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预测。 本课的课后第一题用小伙伴交流的形式,为学生提示了预测后交流的思路,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并引导学生明确不仅要预测后面的故事内容,还要注意为什么这样预测的原因。从题目看,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引导学生关注预测的依据。预测无所谓对错,当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预测与故事内容不同时,只要修正自己的预测即可。 作为略读课文,再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结合文章内容展开预测的实践过程放于课前。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学生已经习得一定的预测方法,将预测的内容通过文字的形式批注在段落旁,是对方法的迁移实践。 有效的前置性作业与文本特色紧密相连,与单元目标息息相关,与课堂教学互为辅助。篇章页、课后题、作业本这些都是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要考虑的因素。将课前的练习与课中的实践形成配套,不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落实“双减”。 作者系锦溪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