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甫 在公路未修建前,裘村镇域的道路都是步行道,裘村向东过象岭,经枫弄、西王埭、何家入松岙这条路,全程由小石头铺成,象岭古道是指其中裘村卢家桥到马头十里牌这一段。现在这段路已变成简易公路和村级公路,可以通行汽车了。 芦溪路是裘村老街的主干道,东西向。这里有座卢家桥,桥下流水潺潺,称卢溪。裘村古称卢村,是卢姓聚居的地方,裘姓是晚唐才从嵊县迁徙过来的。芦溪源出银峰(银山岗)南涧,流过白峰龙潭,过卢家桥、居仁桥,南流注入峻壁溪。卢家桥原是一座石梁平桥,奉化诗人原杰有《卢家桥》诗:“桥外无墙垣,潭中有月影,溪老声不哑,犹诉当年情。”裘村的两座古刹离此不远,蛤蟆山下的解空寺始建于后唐长兴元年,建筑群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在寺后连绵竹山的衬托下更显雄伟壮丽。近处的永福寺建于南宋宝庆年间,是参知政事(副丞相)裘益为其母沈氏建造的诵经礼佛场所,原名宝云庵,俗称小庵。本世纪初落架大修,黛瓦黄墙殿宇巍峨醒目,进寺道路硬化,四周有序绿化,环境十分清幽。 从卢家桥东行数百米,路边有座红墙灰瓦的东荣庙,由山门、大殿、东西两厢组成一个四合院。5间大殿分别供着5庙神像,居中是东荣庙。东边两间是羊府庙,保德庙,西边两间是陆夹岙庙、龙王庙(此四庙原庙宇均已不存)。5庙菩萨集中亮相,这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 象岭算不上高,也不算太长,但从岭脚的东荣庙到岭上的象岭登,二里多路中间没有一段平路,古人就把它比作大象的鼻子,于是就有了象岭的名称。从庙门口起,右边是渐次递高的梯田,左边是遍植茶树果树的山地缓坡。象岭登是银山岗南支与马东山北坡之间的一个天然山口,两山夹峙,中间一条古道。道上还有一座古老的凉亭,道路穿亭而过,《忠义乡志》记为象岭亭。现在简易公路取代了石坦路,凉亭成了路边亭。眼前的亭子为2017年重修,坐南朝北,石柱木梁面宽3间。南边砌墙北边敞开,东西两面砌成穿堂大门,石梁上雕着双龙戏珠,上刻:“骑龙亭”,两边有连柱石条,供行人休憩。过去,往返的人特别是背篓挑担的,多数会在亭中坐一会,喘口气再走,现在来这里的人多骑电动自行车,进亭休息的人不多,凉亭显得苍老冷寂。凉亭正北,是一条长长的山弄,地名深坑,两边梯田砌墈整齐,山上林木郁郁葱葱。坐在连柱长凳上北望,长天云淡,银山虎踞,树叶渐黄,秋色浓郁。山冈上一长列白色的钢质风车在秋风中匀速转动,给寂静的群山平添了几分现代色彩。 象岭又是一位革命先驱的蒙难地。1927年11月9日,中共奉化县委第一任书记董子兴,从大桥出发向松岙转移,下午途径象岭,遭遇驻马头村的国民党省防军第四连第一排的巡逻班士兵,哨兵看到董子兴胸前的国民党县党部徽章,挥手放行。不料未走几步遇到一熟人,此人一见董子兴就奔向巡逻兵耳语告密,随即被扣押,不久被害于杭州陆军监狱。 象岭东麓,由于地势较高,坡度就平缓了。循岭东下,象岭水库碧波荡漾。大坝石砌,坝顶长46米,宽6米,库容2万立方米,用于灌溉下面农田。岭脚有生态农庄,种植葡萄、桔子、猕猴桃。从这里往北是一个更长的山弄,地名大坑,是裘四村的主要林地。也是从这里起,道路升格为村级公路,标准的混凝土路面,一直向东延伸,在十里牌与奉松公路相交。从大坑、深坑(地名)流出来的涧水汇成小溪,沿路边东流,称水甲溪,溪水清澈,颇有一番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意境。沿道漫步,溪边枫树、栗树都已落叶,一地金黄。枫弄村数年前已并入裘二村,原村址已复耕为层层梯田,别有一景。目前尚有数位老人故土难离,住在路边的老屋里。 从村口石拱桥到马头十里牌,公路两边是两列常绿乔木,靠水甲溪的一边还有一长列砖砌的墩子,好像万里长城的城堞,既可当栏杆也可当凳子坐。十里牌有公交站头,站名枫弄,游人可乘从松岙开出来的公交车沿奉松公路返回裘村,或者去莼湖、奉化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