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25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好抗疫一线的幕后守护者

——记萧王庙街道数据核查“攻坚班”

    通讯员 徐腾辉

    以作战单位而言,每个班一般有10名战士,在军队编制中是最小的组成单元。而萧王庙街道疫情防控专项办公室,连同“班长”恰好有11名“战士”,他们就是街道数据核查“攻坚班”。自去年12月成立以来,“攻坚班”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第一时间处理密接、次密接和时空伴随者等紧急数据,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如果说穿着防护服的“大白”,是正面战场冲锋在前的战士,那么数据核查“攻坚班”成员就是抗疫一线的幕后守护者。

    攻坚班“大班长”

    走进文卫副主任李旦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放着一大堆疫情防控政策文件和相关指令的办公桌。“疫情发生以来,大家工作都很辛苦,但是一想到有防办这个小家庭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就觉得即使有再多的苦和难,我们也扛得下。”传达防疫指令、部署核查工作、协调职能部门,这是她近来做的最多的事。同时,为全面压实疫情防控责任,激发大家连续作战的热情,她就像一位家长般呵护着防办的每位同志,帮助解决困难,安慰成员情绪……重压之下,李旦用最轻松愉悦的姿态,凝聚起防办这个团体,“有时候任务紧急,成员们忙得顾不上吃晚饭。等到晚上九十点,数据下发没那么快了,就马上安排晚饭,大家一起围着抢饭抢菜吃,倒也乐趣无穷。”

    攻坚班“爆破手”

    “孙主任,这个人态度不好,帮我们说说”“孙哥,晚上帮我盯一下,我去眯一会”“周益,这条号码普通话说不清楚,麻烦问问具体情况”。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孙周益作为社事办唯一的男丁,任何苦活累活丢给他,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核查难度大、态度不配合的人员到他手里,总能保质保量完成核查任务;需要集中隔离的对象也多半由他来处理,确定人员地址、联系对接酒店、落实专车接送隔离人员……有时候还要安抚当事人情绪。“他就是防办的顶梁柱,对每条数据、每位涉疫人员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核查精神。”同办公室的陈秋儿这么评价他,“他平日生活里喜欢干净整洁,也正如他对待工作一样,一丝不苟是他最贴切的标签”。

    攻坚班“通信员”

    社事办干部葛柯汝仅入职1年多,却已成长为办公室的中坚力量。面对大量的流调溯源任务,她主动承担、主动作为,经常连续数小时电话不断,直至喉咙嘶哑。

    “根据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您这种情况是要落实3天居家隔离和11天日常健康监测的,麻烦配合我们的防控工作,谢谢!”作为“95”后,她的身上既有着年轻干部的礼貌和谦卑,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也有着精准理解和处理能力。其他办公室干部初入防办,对疫情防控工作一知半解,她就当起了“讲课老师”,详细介绍疫情防控系统如何操作、各类人员如何正确纳管、管控,责任人如何落实等等,帮助他们迅速进入“战斗角色”。

    攻坚班“大头兵”

    在防办,还有来自农办、发展服务办、城建办、党政办的“战友”。在各自岗位的他们,工作内容相去甚远,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都以年轻的肩膀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扛起了基层抗击疫情侵袭的重担。刚进单位两年多的农办干部陈彦浩平时住在单位,经常自告奋勇帮其他成员承担值班任务;沈黛璐和郑瑜昕是发展服务办的一对“姐妹花”,平时既需要处理街道企业经济数据报表,又要核查涉疫人员情况,“反正都是打电话做表格,没什么不同”,乐观的态度是她们抵御压力的有力武器;社事办的王源既在肖桥头拆迁指挥部帮忙,下班又要熬夜处理数据;城建办的何旭甚至将办公桌移到社事办旁边,加强服务力度;农办的程铭排查细致、语气温柔,博得涉疫人员的理解和点赞;党政办的徐腾辉协助防办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扮演着促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作战的“催化剂”角色。

    “没事我年轻能熬,你们先休息,明天早点起来帮我们组清下数据。”“没多少数据了,剩下我们来吧,你们先缓缓。待会来了轮着上!”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是他们工作中的最好写照。

    面对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抗疫阻击战,全国有无数个这样的“小家庭”“小团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守着道道铁门,以最强有力的意志和态度坚决贯彻着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指令。我们坚信,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终将过去,历史会铭记那些抗疫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同样也不会忘了这群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