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西坞“农二代”大学生邬江浩回村当起种粮人

    记者 严梓宁 

    今年23岁的邬江浩家住西坞街道四维村,当许多“农二代”争着跳出“农门”时,即将大学毕业的他却选择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走上“回头路”,当起种粮人。他们挽起裤腿下田头,捧起书本学农技,用实力证明,做农民一样有出路。

    种田需要接班人

    稻田旁,顺着农户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正在操控植保无人机的邬江浩,黝黑的皮肤、沾满泥巴的裤腿,活脱脱一个农民形象。

    邬江浩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随着年岁渐高,这些年,他的心情越来越复杂:村里干农活的人大多在70岁左右,以后没有年轻人来接班可怎么办。他也想过让儿子接手,但在传统观念里,做农民又苦又累还不赚钱,所以从小就没让邬江浩干过农活。

    看着父亲下田干活渐渐显得吃力,邬江浩有了自己的打算:毕业后回归农田。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父亲沉思了许久,只说了一句,既然决定要干,那就好好干。

    农业同样有出路

    从去年开始,邬江浩一放假,就天天往田里跑,向父亲和有经验的农户请教农业知识,并报班学习农机设备的使用方式,肤色明显变黑了。

    正式接触农事后,邬江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和累,而更多的压力则来自同龄人。“看着同学都投简历去大城市工作,自己心里也犹豫过,究竟回村做农民值不值。”不过,他很快就对农业的发展前景产生了信心。

    “今年2月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举行的春耕生产现场会让我非常震撼,近百台现代化农机装备的亮相,让我心潮澎湃,意识到什么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邬江浩说,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这更需要年轻人为此注入新鲜血液。

    认定的事就要干下去。如今,邬江浩考出了植保无人机的飞行驾照,自家的2400多亩农田以前全靠人工播种、施药、打药,如今实现了机械化。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说起如何使用无人机,邬江浩现在已经“门儿清”,甚至还给附近农户开起小课堂,当起了老师。

    不负青春再出发

    “如今我没有理由半途而废。”从农业“小白”升级为“小邬老师”,对于邬江浩而言,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内心。

    西坞街道是奉化主要的产粮区,这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农忙景象。但是,农民大多还是“看天吃饭”,哪怕一把年纪了,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只为一年又一年的丰收。

    “以前只想种好自己的田,现在我想帮助更多农户种出更高品质、更高产量的粮食。”改变传统农业“汗滴禾下土”的困境,是邬江浩立下的目标。他说,实现粮食颗粒归仓,需要未雨绸缪,需要虫口夺粮,需要绿色增产,在此过程中,科技种粮大有可为,只要俯下身子肯学肯干肯吃苦,实现丰产丰收不会是梦想。

    被邬江浩“鼓动”回乡种田的,还有儿时的好友李鹏兴。如今,两人组建了自己的农机团队,无人机、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统统学了起来,还召集更多年轻人一起机械化种粮。邬江浩说,有了扛起锄头挥汗如雨的体验,更加知道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珍贵,也更明白在这片田野里,还有很多事要做。

    在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农机来回作业,黝黑的泥土翻起,成群的白鹭飞来,一群年轻人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记者小记

    从前若是小孩学习成绩不好,有些家长会说“以后只能种田去”。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从事农业似乎是一份发展前景不好的工作。如今,粮食生产安全话题被频频提起,美丽乡村拥有无限发展空间,“农字号”岗位需要更多有才华、有技术、有情怀的年轻人接手,这也让越来越多青年跳回“农门”,在田野上播种“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