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伟鑫 通讯员 韩础 前不久,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名单公布,区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孙佩君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称号。 孙佩君是区司法局退休干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宣教科工作。退休至今,她还在为青少年普法和社区矫正忙碌着,普法宣传成了她一生的事业。 改革开放之初,法治教育刚刚起步,相关书籍十分匮乏。为了上好普法教育课,孙佩君一边自学一边自编法治课件,编印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法治宣传册。有时候经费不足,她就找合作单位,巧用“借鸡生蛋”法,编印了数万册法治宣传册。 从1986年“一五”普法起,青少年就被作为重点普法对象之一。孙佩君经常应邀给各地的孩子上大课,几乎走遍了奉化的每一所中小学。她经常利用周末、晚上等时间给教师上课,连续5年在奉港中学教师暑期培训班宣讲法治知识,并担任该校业余法治副校长,该校也因此成为奉化第一个依法治校试点单位。 孙佩君还经常应邀到各校的“家长学校”,为家长授课。“有一次,我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信里塞了很多张邮票,希望我能帮助他解决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后来我们通信了很多次,也见面聊了很多次。”孙佩君说,当时司法局在奉化广播站开设了一档法治园地栏目,她编写了整整10年共80余万字的稿件,其间还客串过播音员。在那个信息传播有限、少有其他媒体的年代,广播的受众数量相当可观。就这样,法律逐渐在诸多家庭中落地生根。 孙佩君是首批区关工委讲师团成员,她调研的“预防校园欺凌,维护学生权益”课题,被列入教育工委授课菜单目录。与此同时,孙佩君还加入区关工委阳光关爱工作室,帮助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迷途的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和第一个帮教对象接触几次后,从他眼神中读出了小家伙是个高傲与自卑的矛盾体,总是抱怨“运气差”“很冤枉”,家长指责、学校开除,感觉自己被所有人抛弃,却又对自己的错误并不认同,内心累积了很多负能量。为此,她经常找时间和帮教对象促膝长谈,耐心、细心地帮助他正确认识自身问题,放下心里包袱。在孙佩君的鼓励和家人的帮助下,他重拾学业,最终通过努力,如愿收到了大学入学通知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