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0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袖珍学校有一群“点灯人”

点亮了乡村孩子的七彩梦

    记者 黄嘉婷 

    “梦想是什么?”在大堰学校,课程自由讨论环节,教师向孩子们抛出问题,启发思考,激活动力……回忆起在大堰学校九年的求学时光,家住张家村的张寒说:“老师如同点灯人一样,点亮了我们的梦想。”

    时值盛夏,知了声声,金色的阳光洒在绿叶上,张寒以671高分被奉化中学录取,她将从山区走出,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张寒口中的大堰学校坐落于奉化西南偏远山区“中国最美乡愁小镇”大堰镇,也是全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全校7个年级7个班,共102名学生、29名教师,是典型的乡村袖珍学校。

    而就是在这样一所袖珍学校,教育的阳光洒落下来,学生们珍藏着的七彩梦想被点亮。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故事。”校长顾文斌说,学校坚持爱的教育,以“正德、允能”为校训,坚持“勤求知、明事理、造就阳光少年”的办学理念,通过小班化个性化教学模式,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在这里,教师用心教学:95后新教师黄科雅、90后教师郭素素主动和孩子们一起住校,晚自习变成了一对一答疑辅导时间,讲授练题技巧;青春期孩子有心事,在学生宿舍,常有教师探望的身影,聊梦想、谈烦恼;在“一生一档案”里,班主任扮演着大朋友角色,为每位孩子建立档案,字里行间洋溢着关心。在这里社会关爱源源不断,来自各界的爱心捐款涌入,全校102名学生每人享受5元标准的营养餐,爱心志愿者化身“代理家长”,弥补留守儿童缺憾……

    作为山里娃的蒋珍妮称,从没想到,她的作品能够在奉化图书馆展览,和老师合作的“百鸟朝凤”作品还获得了浙江省艺术节二等奖。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非遗传承人陈定苗与美术教师邬美红讲授的米塑“捏花草”,用米与食用色素竟能做出各种造型,感受到了民间美术之美,传承“指尖上的艺术”。

    不仅如此,学校开设了博弈棋社、快乐足球、歌声嘹亮、信息奥秘、丹青画社等拓展课程,还配有计算机、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和理化实验室,心理咨询室,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大门。

    这里的教师和102名孩子成了一个相亲相爱的整体。顾文斌称,很多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和支持,作为教书育人者,他们肩负使命,播撒教育的阳光。

    记者手记:

    大堰学校的教师,用爱撑起了希望的天空。伴随着城镇化的浪潮,不少农村学校面临生源流失,师资难留的“老大难”,在此背景之下如何破题,大堰学校教师的探索给出了答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沉下心来,回归教育的本质,用真诚收获真诚,用责任与爱,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不放弃,不气馁。帮助每个乡村孩子激发自己的潜能,走上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才是教书育人的本质与闪光点,也是乡村教育回归应有之义的不二法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