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梓 童年时期,家乡洪溪一带,流传“晒断大麦根,磨断磨担绳”的话,包含大麦遇旱获丰收和大麦收获后家家户户要忙忙碌碌磨大麦粉的意思。 磨大麦粉的工具是石磨,它与石碾石臼合称“三石”,是加工粮食的工具,是过去农村生活必需品,与“三石”为伴也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70余年过去了,记忆犹新。 石磨是把米、麦等粮食磨成面粉的工具。有了它,食品丰富多彩起来。过去我们村几乎家家有磨,我家也曾有石磨、石臼。许多墙门在堂前间放一具磨,供各家共用。 石磨本身有两扇磨盘组成,下扇不动盘,上扇转动盘,两扇接触面有个空膛,叫磨膛,接触面上凿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个磨眼,供漏下粮食,旁边安装一个木制磨耳,用以推动磨盘旋转,下扇中间有个铁制短立轴,上扇中间有个相应的空套,立轴插入空套,将上下磨盘连接在一起。另外有木制的长方形磨架和上字形磨担配套,磨放在磨架上,而磨担横木的两端用两根梁上麻绳挂起。 磨粉一般由两人合作,一人将磨担直木上圆轴插入上扇磨盘的磨耳,推拉磨担横档使磨旋转,叫推磨,另一人左手推垃磨担,助磨盘转动,右手有节奏地将粮食拨入磨孔,叫添磨,直至把粮食磨完。 那时用磨的频率很高,一年四季都用。如春节要磨糯米汤圆粉、粳米米馒头粉、米豆腐粉,清明节磨糯米艾麻团粉,夏季立夏节磨糯米米鸭蛋粉,尤其是磨大麦粉,从夏季一直磨到秋季稻谷收割。那时村民普遍粮米不足,夏季青黄不接,要以大麦为主粮,即“米不够,麦米凑”,我家也如此。食麦粉方法是先把大麦炒熟,磨成粉,再用开水拌成麦糊当饭吃,到冬至要用糯米磨冬至汤果粉等,因此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磨。我从10岁起就帮大人推磨,直到1952年考入师范读书。 石碾是使稻谷脱壳和碾米成粉的工具。过去村村有碾、家家用碾。洪溪村有好几台石碾,我家附近有一个碾子间,安装有一台石碾。石碾由碾台、碾槽、碾磙、碾架等构成。碾台是一个重达数吨的大石盘,中心有圆孔,插入铁质轴心,碾磙是重1至2吨侧放的圆柱体,两端安入铁轴,与碾台中轴和牛套架连接。 若稻谷脱壳,把稻谷均匀地铺在碾槽里,用牛拉碾磙绕碾台做圆周运动,人跟在牛后拿竹扫帚扫动稻谷,直到谷子脱壳米脱皮。然后用糠筛把谷壳和米皮筛下来,称为碾米。碾子的另一个作用是把米碾成粉,主要是把粳米碾成年糕粉。我家每年用两次,一次是把粳谷脱壳成米,另一次是把粳米碾成年糕粉,每次我都跟在大人身边帮忙。我家籼谷脱壳不用石碾,而是请砻谷匠用木制谷砻磨脱谷壳,然后用家里石臼舂米。 石臼是一方大石块上凹进个坑,是舂米用的器具。把米倒入石臼,用石杵捣米去皮,再用糠筛筛去米皮。石臼也用来舂年糕等食品加工。我家的石臼平时放在楼梯下,我常坐在石臼上玩。每年做年糕时用来捣砸蒸熟的年糕粉,使之黏稠成团,然后做成条形年糕。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工业发展,石磨石碾石臼逐渐淘汰,如今只有在收藏古物的博物馆里才能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