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二 日前,“娜娜的乡村生活”团队的“新家”落户大堰镇柏坑村。可以预见,大堰镇秀美旖旎的田园风光、自然古朴的传统民居,以及原汁原味的乡野美食,将通过新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并吸引更多游客。 近年来,疫情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乡村俨然成为人们追寻自由的“诗和远方”。如何将乡村生活打造成人们“向往的生活”,笔者认为需做好“产业、人才、文化”三篇文章。 激发“产”的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内涵。激发农业生产内生动力,需要通过三产融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大探索与农民农村共生互融的“在地化”发展模式;同时不断丰富业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持续强化IP的引流作用,打造乡村产业集群。此外,发挥金融资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凝聚政府、社会、村庄等各方力量,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释放“人”的活力。人才振兴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基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但与乡村振兴的现实之需还存在较大缺口。为此,既需要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也需要整合本土后备人才并加大培养力度,让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 彰显“乡”的魅力。乡村文化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不仅凝聚着民族情感,还滋养着现代文明的精神根脉。让更多人体验缺失的乡愁、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发具有鲜明个性的农耕文化元素,展现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拓展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包装与优化,不断赋予乡土人文新内涵,促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蕴藏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相信在我们共同的不懈努力下,乡村振兴将在乡愁记忆的供养与灌溉下不断走向深入,展现出一幅幅小桥流水、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的美景。如此,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将激起无数城市人对乡村之美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