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梓宁 王林威 年轻时保家卫国,退伍后不忘初心,投入到“新的战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无私奉献。他就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松岙镇海沿村退役军人李则龙。 “卓兰芳烈士是海沿人的骄傲,牺牲时年仅30岁……”近日,在松岙镇海沿村卓兰芳烈士纪念馆,64岁的李则龙为记者讲解了松岙的革命故事。2004年,卓兰芳纪念馆落成,李则龙主动担任红色宣讲员,这一讲就是18年。他告诉记者,纪念馆参观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近1000人,他把烈士的故事分享给人们,就是希望大家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传承并发扬他们的优良作风。 在开展红色宣讲时,李则龙常常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段烽火岁月。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他两次写请战书请求上前线,并和战友许下“若有人牺牲,帮忙照顾对方父母”的生死诺言。李则龙说:“战役持续了28天,最后很多战士没能回来。” 战争给李则龙留下的不止是脑海中的回忆,还有身体上的“记忆”。每逢阴雨天,他的身体就会隐隐作痛,但这像闹钟一样,时刻提醒他勿忘过去。因伤退役后,他和战友积极寻找牺牲战士的家属。2014年,经过多方打听,他了解到当年牺牲的宁海籍战友的母亲还健在时,便和大家直奔目的地看望老人。“当时我们穿着军装,老人问我们是谁,我说我们都是您的儿子。”回想起那一幕,李则龙的眼眶有些湿润,战争的残酷让他倍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此后的假期,他经常会约上战友一起去老人那里,陪她说话聊天。 战争结束了,但是生活还在继续。离开部队后,李则龙没有停歇,而是将一腔热血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中。他不仅是卓兰芳烈士纪念馆的宣讲员,还担起了水稻科研基地的重要工作。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很关键。去年,松岙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领衔的科研团队深度合作,建设1500亩产学研一体化的水稻科研基地,李则龙成为了基地负责人。耕地、播种、打药……每天,他都会到田里了解水稻长势,跟进各项田间管理。 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李则龙与村民的共同努力,去年,基地的新品优质高产籼稻“华浙优261”试种成功。说起这些,李则龙颇为自豪:“用‘华浙优261’籼稻做的米饭,口感软糯,还带有清香味,称得上是‘最好吃的米饭’。”他表示,未来基地面积还将扩大,水稻新品种也将更加丰富,带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退役不褪色,在农村也可大有作为。”如今,李则龙把生活排得满满当当,他表示,自己将继续保持军人本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讲好红色故事、种好优质粮食,为农村发展交上一份“好战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