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诗文 见习记者 俞家嘉 通讯员 李玉姣 今年以来,区民政局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精准识别为基础,以多元救助为抓手,以高效便民、幸福提质为目标,健全主动发现、分层分类的救助机制,完善精准、高效、智慧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力推进精准保障标杆区建设。 精准识别 广泛覆盖 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 锦屏街道居敬社区的毛女士正为了女儿入学苦恼,丈夫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因患癌症不幸去世,治疗期间一年就花费了近15万元,家里不堪重负。自己的收入也不高,年收入仅4万元左右。“女儿要上小学了,花销肯定更大,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毛女士说。街道民政助理员知晓后,马上来到毛女士家中探访,了解具体情况,并帮助她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经浙江省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核对、入户核实后,符合低保救助标准的毛女士和女儿目前已收到救助金。据了解,为实现困难群众“应救尽救”,区民政局通过“线上系统核对+线下入户调查”方式,对在册对象进行年核或半年核,对新申请人员坚持“逢进必核”,动态研判掌握困难群众家庭经济状况。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复核在册困难对象6165户次,核查新申请对象733户次,其中新申请对象核查率达100%。 同时,为延伸救助保障覆盖面,我区将残疾人救助认定范围从《宁波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规定的部分重度残疾人扩大至全部重度残疾人,根据重度残疾人实际情况判断是否丧失劳动能力,并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纳入低保,发放救助金;今年4月起,还将低保边缘户人均月收入认定标准放宽至低保标准的2倍,推动困难群众救助覆盖更广泛。今年以来,共有84名重度残疾人新纳入低保,87户168人新纳入低保边缘户。 截至7月底,我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072户8225人(其中支出型低保1738人,占低保人数的21.1%;重病重残单人户施保1585人,占低保人数的19.3%;60周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人员4055人,占低保人数的49.3%),今年新增316户459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836万元。低保边缘户在册对象1029户1701人,今年新增84户169人。特困供养人员248人,今年新增5户5人,累计发放特困救助供养资金545万元。 快速响应 分类施策 健全高效便民救助体系 “办理速度太快了,当天就拿到了钱。”马先生欣喜地表示。今年6月底,马先生在方桥街道经营的一家兰州拉面店突发火灾,尽管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较大。7月8日,马先生提交了急难型临时救助申请,当天中午就完成审批。针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的困难人员,区民政局主要采用急难型临时救助的方式予以救助,24小时内,将救助资金快速给到求助人员手中,及时有效解决急难型困难户的困境。 家住溪口镇下跸驻村的宋某某,患有严重的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治疗,其女儿正在上学,家中仅靠妻子一人支撑。2008年,宋某某因医疗支出较多纳入了支出型低保,同时,考虑到其家庭基本生活受到了影响,还对宋某某实施了临时救助。今年,其女儿考上了大学,为缓解该家庭的经济困难,区民政局还通过“福彩公益助学活动”给予宋某某女儿8000元的教育助学金。 为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一个不落”,我区积极构建“1+8+X”社会救助体系,其中“1”为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8”为低保、特困、救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X”为多元社会力量参与。随着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的迭代升级,各救助部门实现智慧协同、快速响应,社会资源的供给与使用也更加精准、更加有效,高效便民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 救急解难 兜底保障 全面筑牢守好民生底线 “周老伯八十多岁了,没儿没女的,二十多年前就是我们村的低保户了。”溪口镇湖山村村委会委员周纪定说,“他呀,运气很不好,眼睛也不好使,又出了车祸。”今年4月左右,周老伯遭遇了严重的车祸导致全身性骨折,辗转于宁波六院、奉化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共花费医药费20万元左右。目前,老人正住在滕头颐养院,每月需支出四千多元护理费用。村委会在了解了周老伯的情况后,帮助老人申请临时救助金,及时缓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今年初,区民政局向各镇(街道)拨付300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在符合救助政策的前提下,各镇(街道)可快速将临时救助金发放到位,以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问题,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区临时救助金共支出197万元,受惠困难群众达1384人次。 2021年,小江的妻子小赵由于心功能衰竭合并房颤进行了心脏治疗手术,总医疗费用高达9万多元。在街道的帮助下,夫妻俩申请了低保救助(医疗支出型),手术实际自费支出仅3万元左右。目前,妻子小赵正处于康复阶段,医疗支出逐渐减少,但仍不具备劳动能力;小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月收入4000元左右。街道工作人员在重新核实的过程中发现,该户家庭人均收入已经超出了1181元的低保标准,因此在今年6月将该户家庭纳入渐退范畴。 按照《关于规范以单人户纳入低保和实施低保低边渐退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在册的低保、低边家庭人均收入分别超过低保、低边标准但未超过三倍的低保标准、低边标准的,实行渐退期政策,并给予12个月的渐退期,12个月渐退期后,核定其收入仍超标的,退出低保或者低保边缘户范围。渐退期内脱贫不脱政策,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低边范围,充分体现了低保、低边的兜底保障作用。截至今年6月底,我区共有223户家庭纳入渐退期范畴。据悉,今年7月起,根据宁波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性支出变化,我区对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进行了调整,分别调整至每月1181元和2008元。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标准陆续提高,增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功能。 数字赋能 权限下放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锦屏街道外应村胡某某从小因病致残,此前一直享受着自身困境儿童待遇。2022年4月,年满18周岁的胡某某不再符合困境儿童救助标准,为了保障其日常生活,锦屏街道民政助理员帮助胡某某填写了《浙江省困难群众“一件事”救助联办申请表》,同步申请低保救助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并通过“浙里办”APP的“社会救助多部门联办一件事”,第一时间上报了救助申请信息。5月底,胡某某申请的低保救助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一并通过,次月他便收到了低保救助金以及困难残疾人相关生活补贴。胡某某的父亲对街道干部感谢道:“现在的服务真的越来越好了,可以统一办理低保、残疾人补助,就不用我们东奔西跑了,真正方便了我们老百姓。” 据悉,救助一件事联办工作开展以来,我区以省大救助信息系统为支撑,打通各部门救助帮扶对象数据的壁垒,着力构建完善“一窗受理、数据共享、联动办理、限时办结、实时反馈”的联办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救助对象发现、核对、认定、救助、管控等闭环管理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探访关爱、主动发现、多元救助等数字化服务,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依托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数字化改革,今年以来,我区“救助一件事”网上办件数量达732件,救助申请从“多头跑”变“一键达”,优化服务流程,方便困难群众。 今年63岁的王师傅家住尚田街道鹊岙村,离异,育有一子。据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王师傅患有精神残疾,平时一人居住,由儿子儿媳照顾生活起居。判断其符合低保条件后,在村委会的告知和帮助下,王师傅前妻前往街道民政窗口为其代办了低保申请,因街道获得了审批审核权限,整个审批过程仅用了不到20天。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起,区民政局逐步将低保、低边、特困人员、救助金额在3000元(含)以内的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事项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道),直接由各镇(街道)负责受理、审核和审批工作。在2021年6月西坞街道试点审批权下放基础上,今年5月江口、方桥、尚田3个街道也获得了社会救助审批权限。按照《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从提出申请到审批完成时间为27个工作日,权限下放后,审批时间至少缩短5个工作日,提高了社会救助申请办理效率。截至目前,4个街道累计办结相关审批130件。下一步,区民政局将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工作,同时,联合纪检部门组成督导小组,以系统查验、入户抽查、档案核查等方式,加强对审批权下放的监督检查,确保下放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多级联动 多元参与 创新形式增进民生福祉 低保家庭儿童沈某某从小患病,需要长期吃药,父亲于9年前病逝,母亲靠打零工为生,房租费每年5000元,生活相当困难。沈某某读书成绩好,在班级内前10名,她希望能拥有一个女孩子的书包和一些美术用品。区民政局了解情况后,立即开展微心愿助力活动,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沈某某得到了心仪已久的文具。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社会救助工作内涵已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提供物质资金帮扶,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状况和需求程度,我区全面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社会的关爱。如,2020年以来,区民政局联合奉化区乐享志愿服务队对困难儿童开展的“益路童行”公益项目,为困境儿童带去了欢乐,引导他们加强人际交往、融入社会,提升困境儿童沟通能力,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此外,探访关爱制度的长效实施,也进一步丰富了“物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今年以来,我区严格贯彻落实《浙江省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试行)》文件精神,截至8月初,全区困难群众探访关爱走访达22461户次。同时,区民政局以公益创投形式委托5家社会组织,开展包括爱有归处、大红烙铁走千户、心岸驿站、润屋济困、并肩走共富路等公益项目,涉及困难群众的技能培训、社会融入、精神慰藉、儿童关爱等救助服务内容,公益志愿者根据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开展咨询、评估、跟踪等一系列救助工作。 “这些年政府很照顾我们一家,当时女儿从宁波转往上海的医院就是镇里帮忙协调的。”2017年底就申请了低保的杨女士激动地说,“虽然不太懂具体的救助政策,但从这张清单上能清楚地知道我接受了哪些救助。” 就是这样一张小小的清单,涵盖了低保、特困供养、物价补贴、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电力费用减免等13个事项结果的数据。该清单每季度由各村干部、网格员或第三方社会工作人员上门送达,让困难群众可以及时核实救助类别和金额。截至目前,全区困难群众幸福清单累计送达18690户次,每季度送达率100%。这既可以让每名困难群众清楚知悉自己的救助情况,也能帮助政府更好地开展帮扶,避免“漏保”“错保”等问题,进一步实现社会救助的公开化、透明化、高效化。 精准帮扶仍需努力,助力共富还在路上。下阶段,我区将继续编密织牢“全面覆盖、救急解难、保障兜底”的基本民生安全网,以困难群众需求为靶向,全力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创新救助服务,高水平打造精准保障的样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