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晓萍 通讯员 王飞 “台风刚过,还是在这里待着比较安心。”9月15日下午,随着台风“梅花”远去,天气渐归平静,但在位于岳林街道天峰路的奉化水鹰户外应急救援队办公场地里,连着三天没睡过整觉的水鹰户外应急救援队队长蒋挺依然守在接警平台前。 连日来的奋战,让蒋挺有些疲惫,声音略带嘶哑。“凌晨2点多刚结束救援行动,没睡俩小时,就被电话打醒。”他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行对电话特别敏感。他是如此,水鹰队员亦如此。“为与其他电话区分,有些老队员会单独设置我的电话铃声。”蒋挺说,每当专属铃声响起,队员就会条件反射地做好出队准备。 聊起队员,蒋挺滔滔不绝。“队里有70后、80后、90后,还有4名女队员,但不论年龄、不论男女、不论行业,我们都有同样的‘公益心’……”蒋挺告诉记者,这支如今有着30余名队员的队伍成立于2012年。那年,他目睹了一起县江岸溺水事件并参与救援,但当时有偿打捞的救援方式让蒋挺萌发组建一支公益性水域救援队的想法。不久后,他便毅然辞去工作,与两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启无偿救援之路。 人少怎么办?没钱买救援装备怎么办?……组队容易,守队难,随着想法付诸现实,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刚开始,没有救援车,他就把私家车改装成救援车;没有队员,就在网上发布招募信息;没有资金,他就把业余经营小生意的收入,补贴到队里。就在台风“梅花”来袭前几日,他还花了近10万元购买水域救援装备。“区总工会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不仅提供救援装备、服装等,也会帮着宣传,让更多人看到、加入我们。” 国际救援潜水员、国际二星潜水教练、浙江省地震救援、国家高级紧急救助员……除了“硬件”上的贴补,在“软件”上,蒋挺用一张张证书充实。为提高救援质量,拓展救援范围,蒋挺经常自费外出培训,包括绳索、攀岩、救援等级分析等,再回来传授给队员。他们每周都会抽时间训练,在他的严格要求下,队员个个身手不凡,均考取了国家中级紧急救助员。正是因为这些平日里不为人知的付出,才会在奉化口口相传这么一句话——“哪里有艰难险阻,哪里就有水鹰”。 台风天里给婴儿送奶粉、水中急救失足坠河老人、深山搜寻迷路市民……救援次数超600余次,救援足迹遍布浙江。10年来,水鹰救援的事例不胜枚举。 “救援时,队员之间的默契非常重要。”蒋挺说,为培养默契,救援队进行了分组,船只驾驶、攻坚、潜水……各司其职,且每组成员维持固定搭配。如此才能保证在困境中成功援救。就像这次台风“梅花”影响下,方桥街道龙潭墩村17名村民被困激流,当时情况危急,蒋挺带领队员经过几个小时的救援,成功帮助村民脱险。“救援不分大小,险情不分缓急。应急事件的处理要快、要默契,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蒋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