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应蕾 近年来,区生态环境分局全面优化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借助数字化手段,突出智能监管手段应用,不断加强在线监控、无人机、热成像仪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学习应用,累计发现数字科技监管典型案例4起,破解了“看不见、打不准、取证难”环境执法难题。 借助科技设备“精准度” 发现环境违法行为 “无人机巡航发现环境违法行为,配套使用查封(扣押)条款,推进环境问题得以快速高效解决。高科技装备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加强辖区环境保护排查整治,有效提升精准搜集问题线索、精准锁定违法问题的能力水平,保障区域经济社会有序和高质量发展。”区生态环境分局执法队一中队负责人张延军说。 2022年5月,为了彻底排摸清楚位于锦屏街道西溪村的一家石材切割厂是否存在环境问题,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指挥一台小型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巡航。通过无人机开展的全方位高空巡航,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执法人员发现了多处环境违法问题,并立即拍照、记录以便固定证据。该企业当场被责令停产整改,并因该环境违法行为被查封生产设备并处以罚款人民币45万元。9月,执法人员再次赴现场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已完成整改。 加大执法新装备“出镜率” 提升执法监管水平 “在演练中,化工区设了12个点,我们需要分辨出其中3个可疑的泄露点。由于总时长有限,我们不仅要熟练使用设备,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哪些点泄露的可能最大,因为热成像的反馈影像是转瞬即逝的。找出泄漏点之后,还需要拍一段小视频。可以说是对执法人员综合素养的全面考验。”获全省2022年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实战大比武个人三等奖的执法人员雷滨说。 为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对于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手持式挥发性气体检测仪、风速仪、防爆照相机等高科技仪器的熟悉度和熟练性,区生态环境分局持续派员参与全省各项专项执法帮扶工作,在实战中不断学习高科技仪器的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水平。截至目前,已派员8人,参与检查企业210家,发现问题162个。 无人机设备应用 企业参与正面清单制度培训 深化企业“放管服” 实现差异化监管 “根据企业需要开展帮扶指导,做到有需要有服务,无需要不干扰,这就是吸引企业申报正面清单企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区已纳入正面清单企业7家。”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王璐飚介绍道。 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六稳”“六保”大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区生态环境分局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通过企业申报、部门筛选上报、公开发布的程序,将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吸纳就业强及其他专业领域高精尖特点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企业名单。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对正面清单企业日常监管以污染源在线监控、用水用电监控、企业信息公开、卫星遥感、环保码、第三方帮扶台账等非现场的方式开展检查,原则上不进行各类形式的现场检查。同时,按照企业需求对企业开展体检式帮扶,帮助企业梳理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企业切实了解自身情况。 无事不扰,有事服务,这是吸引企业积极申报正面清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区有20家企业正在积极申报正面清单企业。 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手持式挥发性气体检测仪对企业进行检查 执法人员利用手持式挥发性气体检测仪对排放口数据进行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