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流 上周末,笔者和朋友在宁波某商场吃饭时,手机电量告急。于是,借用了商场里的共享充电宝。一看价格,每小时4元!笔者疑惑,上次不还是2元吗?朋友笑说,2元那都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4元都算好的,有些地方已经要8元一小时甚至10元一小时了。笔者感叹,共享充电宝都成“价格刺客”了? 笔者用共享充电宝的机会不多,但身边的朋友吐槽,这个东西槽点越来越多:涨价迅速不说,乱扣费、充电慢、归还难等等,把一开始的“好用、方便、便宜”等好感一一败光。 共享充电宝兴起的初衷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及时给手机充上电,起初的价格也确实亲民,每小时0.5元到1元,让部分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但目前“到处有共享充电宝,不贵也好用”的好口碑一去不复返,反而成了一种负担。随着成本上涨和企业的发展,商家适度涨价无可厚非,但如果光涨价,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却跟不上,那么商品的市场热度将会不断下降,最终恐怕难逃被冷落、甚至被放弃的命运,无异于“涸泽而渔”。 笔者认为,无论什么商品,想要长久地走下去,无非就两个因素:经济实惠+好质量好服务。作为企业,要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信赖,只有把服务消费者、让消费者满意作为目标,才能让共享充电宝走得更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