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A4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登泰清山

    陈大甫 

    早就听说过莼湖东部泰清山,抗战时期曾办过国际灾童教养院,与我们裘村近在咫尺,却没有到访过。今年初夏因去与之不远的楼隘村访友,顺道进去瞻仰。

    在岙口东公交站下车,沿村级公路一直向北,混凝土路面十分光洁,两旁行道树挺拔。过岙口村后,道路逐渐上坡,直至泰清水库大坝之上。泰清山从黄檗村后延绵到朱家店村前,在这里形成环形的山岙,即泰清岙。岙口有个小村原称深柳村,现为岙口村。这里三面皆山,统称泰清山,但内部仍有很多小地名,如龙潭坑、三友峰、安禅岙等。西边以毛竹山为主,北边面壁岩雄踞山腰,东面是林地,林木茂密浓荫蔽日,原先的泰清寺就在此山脚下。由于山多谷深,这里也是琅溪的发源地之一。《忠义乡志》载:“九曲溪出泰清岙龙潭坑,迳三友峰前合安禅岙水,东南曲曲流经泰清寺前,迳岙口村历黄檗堰注于中琅溪。”1962年建成的泰清水库,将泰清山东西两山口连在了一起,大坝高14米,坝顶长167米,集雨面积1.44平方公里,库容8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680亩,使岙口、黄檗、后琅几个村子受益。泰清山海拔高度不足200米,险峻不足,但秀美有余。自泰清水库建成以来,山色与水光交相辉映,松间明月,水底白云,更增添了泰清山几分高洁几分神秘。特别是北面那雄踞于山腰的面壁岩,始终像一只乌黑的眼珠,默默地注视着这里的一切。

    我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泰清山是因五代后晋始建的泰清寺而得名,又因抗战时期泰清寺办过国际灾童教养院而名声远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大批孤儿无家可归,宁波爱国实业家竺梅先筹资5万元,将废弃已久的破旧寺院修建成设施完善的学校,特邀外国友人为董事,取得外国护照,命名为“国际灾童教养院”。600余名灾童和70余名教职员工生活及学习费用,均由该院承担。为维持开支,竺梅先和夫人徐锦华先后筹集资金25万余元。前后六年时间,培养出一批批学生,为当时抗日救国大业输送了大批人才。现在这个古老的泰清寺、曾经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已经沉入眼前的泰清水库。

    东坝头山坡上,耸立着一座硕大的六角亭,六根亭柱,六角翘翅。南面有台阶出入,檐下有额“梅华亭”,柱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亭北山崖下有砖砌墙屏,刻着两幅特定的石刻——“国际灾童教养院院歌”和“古院全景图”。东西两面为连柱长凳,供游人小憩。亭正中是一块高大的石碑,正面刻着“国际灾童教养院故址”,背面是奉化著名书法家裘然之先生撰并书的“梅华亭记”。原来这是1990年原教养院部分院童共同集资,在这里建造的纪念竺梅先夫妇的亭子。碑记开首就说:“泰清水库,后晋古刹泰清寺之遗址也,亦国际灾童教养院之故址也。”接着记述了教养院办学过程,结尾部分读了让人感动:“自1938年至1943年六年间,两院长殚精竭虑,外则奔走亲朋周旋敌伪,千方百计维持教养。内则全面关怀精心教育,由小学而初中,灌输民族意识,责以中兴重任。琅溪之畔弦歌之声不辍,铁蹄之下民族正气凛然。师耶母耶家欤校欤均合一焉。凡我灾童罔不身受,五十余年时萦梦思……因在当地政府父老支持下,于教养院故址旁建此亭,以志眷念,并取两院长名中各一字名此亭,庶几清芬永垂,盛德长留。原国际灾童教养院师生敬立。”

    据奉化著名画家李美杰老师《藜斋遗梦》中所述,1943年9月23日泰清山上国际灾童教养院正式关闭,留下的全部财产无偿移交给奉化县立中学泰清分部(该校前身是校址在裘村吴江泾昭孝堂的奉化临时中学)。1944年泰清中学招生开学,首任校长顾礼宁。李美杰就是这时去泰清中学读书的。后来学校遭遇两大灾难,大火烧毁了大殿西厢10余间楼房,幸无人员伤亡。接着,九峰山土匪深夜窜入学生寝室,10名学生被绑架,损失惨重。经有关当局研究决定,于1946年寒假,校址迁至东忠义区裘村石城,借小学校舍继续办学,改名忠义中学(奉化中学分部)。

    忽闻磬钹之声,循声前往,原来近年有僧人慕泰清山之名,募资于梅华亭下方建泰清禅寺,规模虽不大,也使泰清山增加了不少人气。

    下山又过岙口村,见路边有一长列专栏,原来岙口村还是“国际灾童教养院遗址文化村”,专栏上有《梅华谱芳绽华夏》等文章和巨幅《国际灾童教养院院景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