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婷婷)11月15日,区纪委监委牵头召开村级合同监督工作部署会,决定即日起,在全区范围内推行村级合同“全周期”监督,进一步规范农村“三资”小微权力运行,助推清廉村居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村级合同是农村‘三资’管理的关键核心,是农村小微权力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村集体资源流转、集体资产处置、工程开发建设、劳务用工、村级采购等,都离不开签订各种类型的书面合同。由于部分村干部法律意识不强,民主程序履行不到位,致使部分村级合同存在着内容不规范、签订程序不严格、日常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个别合同甚至毁损遗失,处于失管失察状态,存在风险隐患。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今年3月,区纪委监委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区司法局以松岙镇为试点,探索村级合同监管“一件事”改革。该项工作抓牢“小切口”,从合同签订时的“双审查”机制,到过程中的监督“360”机制,以及后期的纠纷处置机制,环环相扣、一体协同,形成完整工作闭环,以点带面撬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此后,结合实际情况,扩大至溪口镇、萧王庙街道、江口街道规范试行。 据统计,试点以来,共梳理4个镇(街道)所辖村历史存量合同350份,纠正超期未履约、条款不合规等问题合同21份,推进法律程序解决遗留问题5个;累计审查新签订合同约900份,提出修改完善意见130余条。 为有效提升村级合同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区纪委监委在4个镇(街道)试点的基础上,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村级合同“全周期”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区推广村级合同“全周期”监督工作,围绕资金、资源、资产、工程、服务、劳务六大类常见合同,以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审查为重点,着力构建贯穿合同酝酿、签订、履行、变更、终止“全周期”的监督模式。 在注重打造村级合同监督“线下”闭环的同时,区纪委监委着力推进基层公权力数字监督赋能,打通与农业农村部门“浙农经管”数据壁垒,实时更新村级合同数据,切实加强合同期限过长、合同资金收付不规范、合同逾期等敏感事项的智能提醒和预警管理。 各镇(街道)把村级合同“全周期”监督工作列入村两委会主要干部、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的考核内容,区纪委监委也将开展专项督查,并把该项工作列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考核、区委巡察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