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珏琼 2022年“全国安全月”活动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本次活动主题为“安全用药 同心同行”。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用药的相关理念和使用知识,对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安全用药进行解读和科普,切实发挥执业药师的药学服务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公众药品安全科学素养。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有关药品的那些事。 “互联网+”赋能药事服务 药事“一站式”服务在我区已上线。“民生药事服务站”牢记起点为“民”,将特色服务项目上墙公示,除了免费提供测血压、测血糖、中药打粉、熬胶及用药咨询等公益性服务,还开展慢病随访服务,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哮喘等长期服药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药规划及定期检查。另外还邀请知名医师开展用药健康知识讲座,宣讲一些日常健康生活方式,让大家都为高质量老年生活做努力。 您是否为在药店排队等待时间过长而担忧?尤其是测血糖,要空腹就必须一大早去,遇到排队人很多就要饿肚子。现在这个问题解决啦,通过“浙里办—浙里药店”应用,可提前预约,药店可根据预约人数进行合理安排,减少排队时间,也避免了人员聚集。“浙里药店”应用还能根据您所需要的服务项目,列出所有能提供此项服务的药事服务站,方便就近选择。 当然您可能还觉得出门买药过于麻烦,药事服务站借鉴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建设,探索网络售药新模式,通过社区助推,开展网订店送服务。针对目前流行的社区团购模式,药品不是普通商品,不能轻易开团促销,但是此种途径确实是便捷老百姓的一个好方法,尤其是行动多有不便的老年人。药店派出药师上门送药,提供一定的用药咨询服务,亦或是几家药店联合经营,轮流派出配送药师也可。发挥叠加效应,让奉城百姓享受到药事“一站式”服务。 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那就是通过医院门诊挂号配药的人仍在大多数。有些患者只是为了配药备用,不是看病求医,因而医院开设了简易门诊,专门是为了备药、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的慢性病患者准备。这类人去医院最主要原因是可以刷医保。在“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一事项落实后,将大幅缓解医疗机构负担,也为老百姓买药提供方便和节约成本。目前,阿里健康、美团、京东健康等网上售药平台,甚至部分连锁药店自营商城也开始接入医保支付,等大范围推广,同步展开至浙里药店中的药事服务站,就能更好地让民众获得可靠、舒适的医疗服务。 网络购药需谨慎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不断成熟,特别是“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优势凸显,近年来网上药店销售额大幅增长。据统计,2020年我国网上药店(含药品和非药品)销售额达1593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591亿元,同比增长59%。 线上购药行业可谓是如火如荼,但是也存在一些购药陷阱,需保持谨慎。 网上药品价格一般都比实体店价格低,固然是有网络经营比实体店成本低等原因。但是价格低到离谱的,就得引起警惕了。0元购、低至1折起等噱头广告,很可能有猫腻。1.额外加邮费的坑别踩。很多平台的药品价格看上去很便宜,但是最后付款时让加物流费,总价格就不一定便宜了。2.临保药品的坑别踩。药品一般有效期3年到5年。临近有效期六个月就算是临保药品了,有些网店低价销售未标注临保药品,这对备药的顾客就不友好了,所以需注意查看厂家和药品生产日期,避免买到临期的药品。3.无资质平台购药的坑别踩。药品是特殊商品,不同于其他生活用品,最好是找一个大的正规的APP平台下单购买,在无资质平台以极低价格购入的药可能存在假药的风险。4.偷桃换李的坑别踩。网络购买中药饮片需要很强的鉴别能力,中药讲究道地药材,不同产地的同一味中药价格都有差异,更别说有些容易混淆的中药了。 看病问诊的正常流程是对症下药。但你听过“对药下症”的逆向“神操作”吗?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购药,发现多家平台流程均是先选购药品,后根据药品配处方,其中不乏有知名的大平台。网络问诊形同虚设,互联网医院医师素质参差不齐,人员资质无法确认,在这提醒广大市民朋友,看病仍需去实体医院,不可自行网上购买,以免贻误病情。 此外,还需警惕防范违规销售现象。1.轻易购买到特殊药品。销售特殊管理类的处方药如曲马多、可待因、肉毒素等,这类药品之所以特殊管理,很大程度是因为使用不当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甚至影响生命安全,市民切不可自行服用。2.以保健品冒充药品。保健食品的生产与药品生产所用的规范完全不同,有些厂家故意使用接近药品的包装来混淆视听,购买时一定要看仔细,药品有药品专有的标识。3.OTC搭售处方药。处方药必须由医师开处方,遵医嘱才能服用。 广大市民朋友一定要理性分析,通过权威的报纸和新媒体平台,了解网络购药安全相关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合法网络渠道购买药品,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而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