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之更迭,人体也随着四季的轮替而发生相应变化。如人体与自然界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的脉搏也相应出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特点。 就现代医学而言,夏天天热,血管扩张,血压偏低,脉搏浮大。冬天天冷,血管收缩,血压偏高,脉搏见沉。同时,冬天万物收藏,人体内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消耗相对减少。因此,冬天养生保健是最佳时期。 精神调养 冬季精神要“藏”,就是要使情绪平静。保持思想清净、情绪平静有益于身心健康。在神藏于内时还要能调节不良情绪。在遇到不顺心的事、不高兴的事时,要学会调节情绪,尽快恢复心情平静。 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由于冬季特有的寒冷气候作用于人体所致的情绪抑郁、无精打采甚至精神沮丧、意志消沉的疾病。该病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防治要注意,一是加强营养;二是进行运动;三是平时可多听听音乐,多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四是要多晒太阳,延长光照。 饮食调节 冬季养生应多食温热,少食寒凉。膳食的营养原则应该是增加热量,保证充足的热能。传统养生学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平性三大类。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御寒保暖,应多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温热性质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羊肉、鹅肉、萝卜、白薯等。 起居保健 冬季穿衣要注意“衣服气候”。也就是说衣服表面温度在0℃左右,而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至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在人体皮肤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缓冲外界寒冷对人体的侵袭。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温度最低。足部受寒,可引发胃脘痛、腹泻、行经腹痛、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所以冬季必须要注意脚的保暖。 在冬天不要为了保暖而不开窗,长期不开窗不仅会使室内空气含氧量降低,而且空气中的病毒、细菌也容易滋生。所以,冬天应该定时开窗换气,使室内保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室内还要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温度一般保持在16至20℃较合适,以18℃为最理想,湿度一般以30%至70%之间为宜。在冬季,宜早睡晚起,避寒保暖,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冬季适当地增加睡眠时间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不要蒙头睡觉,否则会造成缺氧而感到胸闷、恶心或从梦中惊醒,第二天会感到疲劳。夜间不要憋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会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坚持锻炼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冬季到室外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缩,能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这样,人的抗寒能力就可明显增强。但是,冬季运动不宜过度,以免损耗人体阳气。建议采取中低强度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微微汗出为度的锻炼项目,锻炼时间不宜过早,应选在早晨阳光出现以后,约9至10时。 区疾控中心 翁幼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