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诗文 地名见证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字符。每个地名的由来都蕴含着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乡愁记忆和对优秀传统的寻根感怀。 奉化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历代名人辈出,长久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特的地名文化遗产。近年来,区民政局不断加强对地名文化的研究、挖掘,至今已归集地名数据8400余条,为我区开展地名文化服务与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鲒埼:2200多年村名未改 初冬时节,在莼湖街道鲒埼村,随着一艘艘渔船靠岸,新鲜的渔获很快从滩涂被转至海塘堤坝上,妇女忙着分拣,海瓜子一堆、牡蛎一堆、斑螺一堆、淡菜一堆……随后这些新鲜的渔获便被运往各个饭店,人们得以在当天就品尝到美味。 鲒为蚌壳类海产品,埼指弯曲的海岸,鲒埼村位于奉化城区偏东南15公里,村北靠天台山脉东支余脉、村南临象山港,现户籍959户,2750人,世居鲒埼姓氏以张、胡、吴为主。农耕、渔业并肩发展,浅海近涂养殖特色鲜明,一年四季以梭子蟹、牡蛎、奉蚶、马鲛鱼为主要海产品,为浙江牡蛎之乡,近海所产的上洋海鲜极为鲜美,历朝多次被列为贡品的有汉代时期的鲒醬、唐宋时期的奉蚶、明代时期的眯眯鱼。 2021年4月,浙江省第二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公布,鲒埼村入选。位置未变、地名未改、传承未断,鲒埼已有2200多年的设亭建村史,是我国目前可以考证到的村级最古老原始村落之一。《光绪奉化县志》中记载:“汉高帝六年,汉书地理志注,鄞有镇亭有鲒埼亭。”即公元前201年始设亭。“从这个时间角度来看,古鲒埼亭可以媲美中国任何古城古村,且两千两百多年来从未更名。像河南新郑、河北邯郸、山东高密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基本都集中在中原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处于古文明边缘的鲒埼实属凤毛麟角。”鲒埼村村民张志统感慨道。 张志统同时也是奉港中学的美术老师。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两叠比人还高的档案资料复印件尤为显眼,随手翻开一本资料,都是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及生僻字,排版方式多以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研究考证鲒埼村名的历史,我几乎花了十年时间。”张志统说道。 “鲒”字的神奇,体现在它是中国第一部上古词典《尔雅》记载的词条,《尔雅》记载的年代是春秋至西汉初年,是考证先秦文化的主要参考文献,可见鲒埼之古。“鲒”字成字规则,与“鲍”字一样同为蚌壳类海产品,在张志统考证的其中两年里,他仔细研究该字所指的物体,从汉书记录的爬瓦螺到蛏子、石蟹到海饭撬、再到江瑶的历程,现在基本认定为江瑶,俗称江瑶柱,西汉时已有使用江瑶制“鲒酱”的工艺,为朝廷贡品,味鲜美无比。“考证过程的手稿、实物、图片内容我也都通过电子文稿和视频展示出来。”张志统边说着,边将这些资料递到记者手中。 如今的鲒埼村已在村党支部书记胡校伦的带领下成立民间组织鲒埼古村保护志愿者团队,在志愿者团队的共同配合协助下宣传古村保护理念,发动更多人去发现古村落的价值。 银山岗:“古国时代”的文明曙光 11月下旬,游走于裘村镇区附近的银山岗西南麓,后枕大山,前连原野,层林尽染,重重叠叠,置身银山岗山巅放眼望去,山阳奉化山势陡峭,山麓便是日新月异的裘村镇区,略远则为烟波浩渺的象山港中段,如今已命名宁波湾;山阴鄞州地势平缓,出落着一个个灵秀的小山村。 “距离裘村镇区东北2.5公里的银山岗,又名银山,海拔551米,为天台山脉北延而上的奉东三大高峰之一。”奉化地方文化学者、作家裘国松向记者介绍道。关于银山名字的由来,裘村自古有一句民谚:“打尽银冈平,银子可筑城。”那么是远古先人在山中深处遗存着无数银子,还是大山里蕴藏着天然银矿?《光绪奉化县志》记载着:“是山向以银矿著。国初,曾经开凿,以关碍庐墓而止。”1955年2月,绍兴钢铁厂也曾派人来银山岗采矿,在省地质队多次实地考测后得出的结论是:“属铅锌矿,量甚少。” 远古银山岗上,长满赤堇草,故银山岗古时又称赤堇山。银山岗为鄞奉界山,山阳为裘村镇,山阴属鄞州区塘溪镇,在距今4100年至3600年之前的夏朝,银山岗曾经存在500年的堇子国,银山岗是原始部落堇子国的故地,当时也是中华古国时代的天下万国、天下万邦之一,当今浙东大地的文明曙光在此闪现。 东汉《吴越春秋》称:“县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楷书把汉字“邑”变形为右耳旁,加上左边本意字,则成为地名、邦郡、城邑的意思。元《延祐四明志》认为鄞县以堇得名,因为其地有赤堇山,“堇”字旁加“邑”变形的右耳旁为“鄞”;清初无锡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读若银。” 近几年来,奉化籍著名诗人、浙江文化学者柯平先生,就以故乡“堇子国”为研究对象,创作了相关的文化散文;老家在裘村的诗人原杰,前几年曾拟定“裘村八景”,他说理应将银山岗以赤堇山的名义也列入八景之中。“我十分认同原杰先生的想法。同样裘村镇今后如有新辟大道,亦可启用富有历史意味的‘赤堇路’。”裘国松感慨道。他从自己近20年作品中精心挑选而成的自选集《奉川旧梦录》,里面有一篇文章也详细记载了赤堇山的前世今生。 银山岗之巅让人思接远古,三四千年前,夏朝堇子国的一幕幕,仿佛呈现于我们眼前。也许我们随意走过的某一条山径,恰是堇子国先民狩猎活动的必经之路;也许被我们忽略的某一块平整山石,曾是他们劳作后时常小憩的座石;也许被我们一脚从山土中踢出来的某一颗不起眼小石子,就是当年被先民打琢过并佩戴于胸的玉器。 剡源九曲:古今多少事,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剡溪源头,四周群山环抱,溪流沿山谷而下,清澈而湍急,逼真再现了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在《剡源九曲辞》中的描写:“溪流泻碧玉,蜿蜒出山麓。山溪雨漾漾,遗音在山谷。” 剡源九曲,全长25.5公里。沿着剡源寻踪访幽、探古求今,抬头能观山景,俯首能见水色,侧耳能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流。在元初,溪口三石村人、台州学正陈沆将剡源划分为九曲,意为剡源总共拐了九个弯,一曲六诏、二曲跸驻、三曲两湖、四曲桕溪、五曲三石、六曲茅渚、七曲班溪、八曲高岙、九曲公棠。“据史料所述,元明两代存有剡源九曲之胜景,清代起盛况不再,民国时期更为式微,到当代惟有少数遗存。”裘国松说道。 甬江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宁波的母亲河。2012年,在全国河湖基本情况普查中,水文部门将西晦溪定为甬江源头。而剡源九曲与西晦溪同时又是溪口母亲河剡溪的两大源头,它们交汇于剡源的第九曲公棠,由此,溪面骤阔,始成明州名水剡溪,滔滔直朝东北十里之外的古镇溪口奔流而去。 元代陈基《六诏诗》曰:“一曲溪头内史家,清泉白石映桃花;当时坚卧非邀龙,六诏还朝百世夸。”相传东晋时,右将军、“书圣”王羲之因与王述不合,辞官在此隐居,晋穆帝司马聃六次下诏书召他,但他终不还朝,所以其地称“六诏”,也是剡源第一曲。第四曲桕溪在桕坑村,因自古村多桕树,故得此名。东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玄言诗人孙兴公曾在四明山山心拾甘棠之果,之后他还在四明山麓的剡源第九曲植甘棠之树,并一度蛰居于此,后世以“孙兴公植棠”这件往事,衍生出公棠这个地名…… 沿着这条清清浅浅、悠悠流淌的剡源之路,王羲之、陈文雅、陈棠、董声钟、孙兴公等文人雅士接踵踏歌而行,体会“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吴越气氛,留下了流传千古的风流韵事。山水名称的钟灵毓秀,加之历代雅士学者的揽胜探幽、歌咏称颂,形成了特有的“剡川文化”,成为溪口千年古镇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西坞的桥:人家尽枕河 满带江南柔 取“永镇千秋”之义的永镇桥,取“天保九如”之义的九如桥,取“宁泰安定”之义的泰定桥……西坞河道,星罗棋布,阡陌纵横,一座座桥亦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 说起西坞的古桥,就不能不提起居敬桥。这座桥横跨在东江的几条支流的交汇处,从东北方向进入古镇,是东江畔福宁庵前一处显眼的古迹。据历史记载,居敬桥原名叫龟径桥,当地人根据方言谐音改为了现在这个名字。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九年,后来多次修缮,现在保留下来的为明朝万历年间重修的主体,加上清朝的多次修修补补。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每修一次就在桥身上刻字纪念,所以桥拱间的石柱上刻了许多诸如“皇明嘉靖庚子”“皇明万历戊戌岁”“大清康熙壬子岁”“大清道光癸卯岁”的字迹。 古语说,因水而兴,因桥而变,依木建室,在水上建桥以通往来揆情度理。据不完全统计,西坞地区建在河道之上的桥多达200余座。《说文》中:“桥,当梁也。”《识记·素木记》:“昭王五十年初作新河桥。”可见西坞桥梁的建筑历史,长达两千余年。桥梁是架业水中的建筑物,在古代不发达年代,通常以木板、木桩搭桥,至后抬用石头建筑,延至今日利用石头建桥的依然存在。但是现代建桥大多皆以钢材、水泥来代替,以至铁桥架天堑,巍巍矗立在江河湖海之上。古代的桥大多有名,且有一定含义,以地名、人名、景物名取桥名情况较多,无名的小桥也屡见不鲜,大多是桥梁简陋小河之上,也是根据所在地名呼称。 在西坞众多桥梁中,最古老的桥还属镇宝桥和聚星桥,700多年前,西坞的祖先来此定居前,就有镇宝桥之名,早于居敬桥200多年;在今西坞中心小学旁有一座铁架石桥,桥身为红色,像彩虹一般横跨在河面上,古人为它取名为虹桥,可谓别出心裁;南荷桥因西坞先人曾在此养荷植藕而得名;坐落在西坞西边的菱堰,古人在该堰内养菱,故此得名,它除能供人通行,还能在涨潮时自动张开堰门,潮水源源不断流入,而当退潮时堰门又会自动关闭,退潮毕,堰外已是河底朝天,堰内依旧清波漪漪…… 哪里有河,哪里就有桥,就会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桥名。西坞自古就有“百步不离桥”的说法,西坞的桥承载着西坞的历史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的祖先在建造这些桥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桥名的故事,感人心脾,拨人心弦。 地名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从地理学角度来说,地名属于基础地理信息,人们参与经济社会活动都需要用地名指示地理方位;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地名属于专有名词,每个地名都有对应的读音、文字书写形式和含义。地名中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着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 原《地名管理条例》1986年颁布以来,时间过去了30多年,祖国大地旧貌换新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对地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地名服务有了新期待。为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做好我国地名管理工作,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公布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这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对进一步优化地名环境,便利群众生产生活,更好地传承保护地名文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