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叶波 今年以来,区残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残联的指导下,全面实施残疾人事业十四五规划,聚焦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重点指标任务,稳步推进各项残疾人工作,推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持续推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奉化区“四聚焦”精准发力助残惠残成效明显》被市政府专报录用;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文体、康复等工作得到区委领导批示肯定;今年2月,区残联荣获第16届夏季残奥会和第11届全国残运会市政府集体嘉奖,1名同志被市政府记个人三等功,2名同志获市政府个人嘉奖。 立足基础 放眼全社会 着力推进助残合力不断增强 扶残助残社会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制作短视频,开展我区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宣传。结合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在奉化日报刊出“残联”栏目专版报道11期。二是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实施文化助残“五个一”工程,走进工疗车间、文化礼堂等地开展特殊艺术“六进”巡演活动12场,受益残疾人达1100余人。开展“观影无障碍 志愿暖人心”无障碍观影活动12场,惠及残疾人600余人。三是提升残疾人权益保障。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参与项目规划论证会、竣工验收会52次,被有关部门吸收采纳建议和意见78条。加强残疾人法律援助、法律救助,共办理来电来访和网上信访48人次,浙江政务网5件,办结率100%,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推动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区工作大局。召开区残联第二次代表大会,我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大会,部署残疾人事业今后5年工作。残疾人“无障致富”纳入区委“群英绘共富”行动计划,社区助残“5+1”暖心行动纳入区城乡现代社区建设工作。区人大开展无障碍社区创建工作调研,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重视、部门协作的合力。 残疾人事业基础不断夯实。一是残疾人证管理进一步完善。实施动态管理,坚持每月2次核对制度,注销残疾人证483人。开展残疾人证十年到期审验核查工作,查阅档案14608份,审验核查8870人,复评315人,冻结、死亡、注销等136人,制定实施《奉化区残疾人证十年有效期满审验核查办法》《关于进一步明确奉化区残疾人证管理要求的通知》。落实残疾人基本状况动态更新机制,开展14703名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调查、63户残疾人收入状况监测工作。二是残联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完善以区残联为主导、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召开区残联换届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指导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及六个残疾人专门协会做好换届相关工作。不断强化镇(街道)、村(社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落实专职委员队伍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区残联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开展党组“第一议题”学习12次、中心组学习11次、周二夜学23次,“学习强国”推广运用全区领先。扎实落实区委二十一项制度和全面从严治党“五张责任清单”,严格执行基层权力监督指引。先后实施“五比提能助共富”作风建设五大行动、“五问五破争一流、五比提能践先行”作风建设专项行动。 立足需求 突出精准 着力推进助残服务持续优化 残疾人兜底保障持续强化。一是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应享尽享,应退尽退。开展两项补贴新申请受理、资格审核等服务683人,重点解决好线下享受对象的核查,退出不符合条件人员700余人。与民政部门一起核实、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873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960人。完成国家专项审计和低收入农户审计问题全面整改落实。二是加强困难残疾人救助与慰问。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66户、残疾人服务机构5家,发放慰问金、救助金等13.10万元。发放残疾人爱心基金、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基金、慈善总会等社会助残爱心资金12.61万元,1691人受益(其中家庭医生签约1665人)。三是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城乡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率达100%,全覆盖实施残疾人意外伤害综合险免费参保,支出73.14万元。 残疾人就业创业和教育工作有效推进。一是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做好按比例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缴网上联审,办理企事业单位残保金抵扣362家,安置残疾人就业1573名。推进集中就业,11家残疾人工疗车间安置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420名。加强8家残疾人农业扶贫基地管理和指导,安置残疾人25名,辐射带动残疾人225名。二是精准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开展残疾人就业状况调查和就业两端精准服务,新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站。推进残疾人实用技能和个性化需求培训,推荐参加省、市两级个性化培训13人,开展区级普惠性技能培训282人。三是全面推进残疾人教育工作。做好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学生教育助学补助申报审核工作(年底前完成申报统计,明年2月底前完成发放,预计发放600余人共90万元),义务教育段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学费住宿费减免12人共14.26万元。加强残疾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及时落实4名大学生就业或升学工作,完成率100%。 残疾人康复水平不断提升。一是高质量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支出精准康复资金389.72万元,惠及残疾人17974人次。其中,“应助尽助”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90人,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12730名,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宁波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5226人,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租赁服务和货币补贴608人,为12名截瘫残疾人提供培训和摆渡,助其增强生活信心走出家门。二是按需拓展康复服务创新项目。探索开展“家庭病房”工作,为4名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线上居家康复服务,补助资金4万元。利用社会资金和闲置辅具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租赁服务21人25件。进“残疾人之家”开展心理团辅活动4场,惠及中轻度精神、智力残疾人123名。三是着力加强精神残疾人服药监管。为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精神残疾人服药情况排查,发放政策告知书302份,落实监管责任,今年以来共有1912名精神残疾人得到服药补助和监管,新申请人数同比增加2倍以上。 立足实效 强化创新 着力推进重点项目量质提升 省、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一是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化提升建设1家(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指导区“小星星儿童发展中心”成功纳入全省孤独症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协议管理,高分通过省级规范化提升验收评估,统筹本级资金对机构发放提升建设补助20万元。今年,该机构接收孤独症和智障儿童康复训练51名,其中5名儿童经康复训练后入读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二是残疾人之家规范化提升2家(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及早谋划,召开区残联系统专题部署会,开展实地督导,努力克服疫情防控与工期矛盾,5月中旬通过第三方现场星级评定,提前完成任务。落实常态化管理,开展安全检查13次,为机构办理残疾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三是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12处(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根据省重点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考核要求,借势借力,统筹相关部门和镇(街道)项目,6月底前完成改造施工,并顺利通过省、市两级抽查验收。四是实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进家庭”101户(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超额完成市下达的85户任务,为101户有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无障碍设施安装、电线更换、墙面粉刷等服务,让贫困残疾人家庭逐步改善家居环境,切实提高生活品质。 残疾人文体工作有新突破。成立“周佳敏体育工作室”,选送8名体育苗子参加省队游泳、射箭等项目集训。依托市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示范基地和市级体育训练示范基地,常态化开展残疾人声乐、旱地冰壶、轮椅舞蹈等文体培训。在省视障读者红色经典朗诵比赛中获一等奖;在浙江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奉化队代表宁波出战斩获集体舞项目银奖。 建立全市首家开放式残疾人就业中介场所——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站。残保金征收新政策的出台加大了企业对残疾人的用工需求。为进一步开展残疾人就业两端精准服务,区残联在临街的辅具供应服务站安排场地新建全市首家开放式残疾人就业中介场所——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站。该服务站作为线下服务平台,发布企业招聘岗位38个,推荐残疾人就业20人,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382名,残疾人就业率达62.3%。 数字化改革持续推进。完善残疾人证网上申办、线上评定、跨省通办机制,实现政务2.0系统和区智慧助残自建系统无缝衔接,组织残疾评定83次,办理残疾人证申领、变更等事项811人,跨省通办35人,注销503人,上门评定24人,政务2.0系统申请和办结率达100%。推进人工耳蜗补贴等事项通过“浙江政务网”“浙里办”APP进行线上申请60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