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通讯员 赵伊丽)“1、2、3……30!单株长了那么多番薯,个头还都这么大!”在大堰镇后畈村,村民钱方存双手提起一串番薯藤,藤上的30余个番薯一个紧挨着一个,体型饱满。面对这样的大丰收,种植番薯多年的钱方存啧啧称奇。 今年7月,钱方存在浙东番薯研究所副所长叶士海的指导下尝试种植了10株浙薯38品种番薯,番薯藤平均结果30余个,株产量高达17.5公斤。大丰收的背后,是大堰镇高山番薯的品种与种植技术的尝试与突破。 “大”改“小”,品种改良补短板 大堰镇山清水秀,土壤PH值呈偏碱性,特别适合番薯种植和生长。目前,全镇番薯种植面积约4000亩,年产番薯约5000吨,是当地村民的一大收入来源。但基础深厚的番薯产业也面临着品种退化、病害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要做大做强番薯产业,品种之变已迫在眉睫。 今年,位于大堰镇南溪村沙窠自然村的金缘生态农业基地率先引进了鲜食小香薯、叶用保健菜薯等11个番薯新品种,其中包括西瓜红、江头白、鸭蛋黄等一些特色地方品种。“新引进的品种经济效益更高,以小香薯为例,它肉质细腻、口感香糯,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在市场上每斤可卖7元至8元。”叶士海表示,新品种小香薯不仅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成番薯粉、番薯面,延长番薯种植产业链。 近年来,我省番薯病虫害现象严重,大堰番薯也在去年遭遇了茎腐病,产量锐减85%,这给农户带来不小损失。从今年试种情况来看,引进的新品种抗病率达到了85%以上。“今年试种效果很好,明年我们要大力推广新品种种植。”叶士海兴奋地告诉记者。据了解,今年新品种的脱毒种苗主要从省农科院引进。目前,大堰镇正加快利用本地育苗基地生产健康种苗,计划在明年将本地育种的种苗覆盖率提高到95%,通过控制种苗源头,选育抗病品种,从根源上破解番薯产业的发展瓶颈。 “粗”改“精”,技术升级破瓶颈 品种改良了,栽培技术也跟着不断“刷新”。首先被打破的是“春种秋收”的传统栽培模式。 “今年7月底刚收获了第一轮番薯,没过几个月又迎来了丰收!”在金缘生态农业基地,农户在短短半年内连续两次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一年两育种植技术”的引进应用,将原本一年只能种一季的番薯种植周期压缩到了3个月。 “只长藤不结果怎么办?”“番薯苗应该种得密一点,还是稀一点?”……从番薯苗扦插开始,农技专家就奔走在田间地头,向农户传授新的栽培技术、解答疑问。“通过‘定位结薯栽培法’,比传统种植方法结薯个数可以翻一倍;通过‘仓储式栽培法’,种出来的番薯块头大、结果密,把土地资源发挥到了极致;如果种植商品薯,扦插的时候一亩栽3000到4000株苗,如果用来加工番薯粉,一亩地栽1500到2000株……” 通过技术升级改良,大堰镇种植的小香薯一季亩产可达1500至2000公斤,一年亩产高达3000至4000公斤,大大提升了土地使用效率,平均亩产值也突破万元。 “酵素农法”加持,持续探路新方向 在大堰镇箭岭村的田间,同样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村民忙着将成熟的小香薯从地里刨出、去泥、分拣,刚刚出土的小香薯色泽格外鲜艳,且个头饱满,很快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装满了箩筐。 “这块地是复耕地,一开始我们还担心番薯产量不高,但目前看起来试种效果不错。”箭岭村村民徐春定告诉记者,今年,箭岭村在复耕地首次采用“定位结薯栽培法”种植了3亩小香薯,一季亩产达到了1750公斤。但不同于大堰镇其他地区,箭岭村的小香薯种植全过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使用箭岭村特色的环保酵素,通过酵素与新品种、新技术的“强强联手”,实现了番薯的增产提质。 此外,酵素还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功不可没。今年9月,叶士海在箭岭村考察番薯生长情况时,发现存在虫害现象,村民当即使用生姜等具有特殊芳香类植物制作驱虫酵素,利用酵素中的有机酸及有益微生物起到防病治虫的效果。“经过第一年试种,我们摸索出了一条适合箭岭的酵素小香薯种植模式和方法。村里计划明年扩大种植面积,并尝试‘一年两育种植技术’。”对于箭岭村酵素小香薯的种植,徐春定信心满满地说道,“相信明年,小香薯的产量会更高,品质也会更好。” 从品种引进到技术升级,从传统种植到“酵素农法”加持,大堰番薯产业从靠天靠地的1.0版本,跃升至靠技术靠人才的2.0版本,从种植端迈开了产业升级的新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