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进校园 文化共传承

让特色文化助推学生成长

    奉化的非遗项目进校园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全面普及,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近年来,区教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传承,切实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家乡文化的感性认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努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中小学打造非遗文化景观,建立非遗社团,邀请地方非遗传承人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并通过开设非遗选修课程、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能、传播非遗文化,已让非遗项目在全区30余所中小学牢牢扎根。

    奉化布龙“舞”进校园

    奉化布龙已有8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奉化高级中学、职教中心、工贸旅游学校、尚田中学、萧王庙中学、尚田中心小学、尚田实验幼儿园等校(园)纷纷引进这一非遗项目,打造舞龙课程。

    奉化高级中学

    每天下午4时半后,奉化高级中学舞龙队11名队员都会组织集中训练。队员们配合默契,翻转腾挪、灵活穿梭,尽显奉化布龙的神韵。一节课的训练时间,队员们总是训练到大汗淋漓。不过大家都毫无怨言,觉得这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奉化风采。

    奉化高级中学的舞龙队至今已走过20年。在舞龙舞狮国际级裁判、国家级教练王基明和国家级教练、区布龙非遗传承人毛剑波的指导下,舞龙队传承了奉化布龙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的特色,也对套路的编排和动作技巧进行继承和创新,曾展演上海世博会,斩获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锦标赛高中组自选套路冠军,还走出国门参加了土耳其世界文化舞蹈艺术节、英国伦敦奥运年莎士比亚文化节演出。

    学校是浙江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浙江省舞龙传承教学基地。构建了省首批精品课程《走进课堂的奉化布龙》,高一年级班班有龙,人人参与舞龙。该校体育教师王东霞表示:“奉化布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我们将其‘请’进课堂,使奉化布龙在传统上求发展,在发展上求传统,既有利于非遗传承与创新,也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

    职教中心

    职教中心的舞龙队有25名队员和5名志愿者。周一社团课、周三选修课,以及每天12:00至13:00、16:30至18:00,都是职教中心舞龙队的训练时间。

    舞龙要求每一名队员掌握大量的复杂技巧,从基础的手臂力量、马步训练,到徒手挂腰、徒手中国结、徒手四人一组等技术动作。指导教师是国家级教练、区布龙非遗传承人毛剑波。毛剑波高度关注、手把手教学。舞龙队员们拿着龙节的长棍,一遍遍在原地练习八字动作,不断纠正、不断精进。在熟练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队员们盘、滚、游、翻、跳、戏,认真练习由毛剑波亲自编排的成套动作。舞龙队的少年踩着鼓点,不断翻飞腾跃,他们身姿矫健、姿态多变,为观众带来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视觉盛宴,彰显着职教学子团结一心、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

    学校舞龙社团已先后斩获浙江省第六届舞龙锦标赛自选套路一等奖、浙江省第七届舞龙锦标赛竞速舞龙一等奖、浙江省第八届舞龙锦标赛竞速舞龙一等奖、浙江省第九届舞龙锦标赛自选套路二等奖等奖项。

    工贸旅游学校

    工贸旅游学校建有“龙狮社”品牌社团,30多名社员共有2条“大龙”。学校积极通过选修课、社团课和业余时间训练来提高社员舞龙技能。

    “龙狮社”成员顾佳杰说:“舞龙让我深深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条龙的完美舞动不是单独靠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队人的协调合作,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日后在生活中,我会像舞龙一样,重视团队合作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来突破一切难关。”副校长曾军也说,舞龙是一项体育与艺术的传统体育项目。奉化布龙由来已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常早,其他地区的舞龙都会参照奉化的规则。学校开展舞龙已12年,龙舞精神一直是学校的育人精神。

    该校舞龙队曾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一等奖、全国第十届舞龙舞狮锦标赛少年组自选套路第一名,并在浙江省舞龙锦标赛多次获得舞龙一等奖,学校也在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传承教学基地。

    尚田中心小学

    尚田中心小学现有舞龙队员35人,已培养出优秀舞龙队员600余名。随着传统文化项目的不断发展,学校课程也不断变革。从2020年开始,该校从舞龙社团出发,开始推进舞龙特色课程,在课后托管、大课间中也融入了舞龙项目。学校还不定期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传承人陈行国,舞龙舞狮国际级裁判、国家级教练王基明,国家级舞龙裁判陈亮亮和国家级教练、区布龙非遗传承人毛剑波来校指导。

    2022年,尚田中心小学获评浙江省龙狮运动进校园先进单位,该校舞龙队也获得浙江省第九届舞龙锦标赛自选套路舞龙一等奖。

    萧王庙中学

    萧王庙中学立足当地特色,将奉化布龙、奉化吹打进行有机融合,再现舞龙时“龙灯锣鼓”的热闹场景。

    自2018年9月开始,学校聘请吹打省级传承人汪裕章,国家级教练、区布龙非遗传承人毛剑波开展舞龙、吹打相结合的“双非遗”拓展课程。2019年7月,在浙江省舞龙舞狮锦标赛时,该校是现场40多支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有现场乐队伴奏的,奉化吹打和奉化布龙的完美配合成为全场亮点。

    指导教师汪裕章、毛剑波为舞龙队改编了2套自选套路动作,同时改编了相应的吹打乐谱《伴龙灯行乡锣鼓》《伴龙舞行乡锣鼓》,使舞龙和吹打能够完美融合。学校还编印了校本教材《在醉美的地方 遇见最美的双非遗》将发扬传统文化与提升校园文化相结合,坚持强健体魄与培养萧中精神相结合,打造出舞龙吹打“双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色精品课程。

    4年来,学校组建的男子舞龙队、女子舞龙队以及吹打队,不断更新换代,扩充新鲜血液,提高专业水平,在国家级、省级龙狮锦标赛中屡获佳绩。2020年11月获浙江省第七届龙狮锦标赛青少年组自选套路一等奖、竞速舞龙一等奖,2021年7月获浙江省第八届龙狮锦标赛青少年组自选套路三等奖,2022年7月获浙江省第九届龙狮锦标赛青少年组自选套路一等奖。

    学校“双非遗”项目负责人汪通航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挖掘“双非遗”文化,完善、充实陈列室展示和校本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特色,依据双非遗特点,编创相应的吹打曲目和舞龙操,在全校推广。

    各项非遗项目“融”入校园

    除奉化布龙外,我区还有各项非遗项目“融”入校园。大堰学校的“米塑捏花草”、萧王庙中心小学的“奉化吹打”、城北中学的“火球舞课程”、裘村中学的“巧手绣艺课程”、求真学校的“武术课程”、西坞中学的“传统木工课程”、实验小学的“宁波走书”“‘小红帮’草木染”等非遗项目在中小学生身上得到了深入传承。

    萧王庙中心小学

    “奉化吹打”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萧王庙中心小学从2007年组建吹打社团开始,将“奉化吹打”全面引入校本课程建设中。

    学校特聘“奉化吹打”民间传承人为导师,组织教师找寻图文和曲谱等资料编制了《奉化吹打》校本教材,将它作为拓展性课程纳入学校课表。根据吹打器乐分类,该校又成立了锣鼓、二胡、琵琶、笛子和唢呐等多个学生社团,于每周一下午的“聚文课程”时间组织学生在音乐教室由非遗传承人指导学习。各级各类展演活动都喜欢邀请该校“奉化吹打”队成员参与。2019年,学校在宁波市第十七届中小学器乐演奏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吹打”对乐器的掌握要求较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非常细致。拿二胡排练来说,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弓法、指法、音准、节奏一一把关,常常需一遍遍示范、讲解、指导。

    该校校长王卓龙表示,萧王庙中心小学将坚定不移地把这一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10多年里,学校培养出300多名“吹打”小传承人。601班学生汤心艾说:“作为‘奉化吹打’社团的一员,我很自豪。原来非遗就在我的家乡,就在我的身边。我从一年级开始练习二胡,现在我能很熟练地拉奏曲目,希望通过我的演奏把‘奉化吹打’带给更多的人。”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与区文化馆在2016年达成共同培养计划,实施宁波走书的传承与发展,以校馆联盟建立传承基地,以课堂和社团作为主要传承平台。

    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称“犁铧文书”,是宁波传统地方曲艺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方言演唱,使用的道具仅有醒木、折扇、手帕,表演难度却比较大,要求说、表、唱、嘱、演相结合。

    每周二下午四点钟课程和周四下午的校本课时间,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室里都会响起曲调婉转的宁波走书。宁波走书传承人、奉化区曲艺家协会主席朱玉兰指导着学生们传唱这门古老的曲艺。

    在实践探索中,学校以读读诵诵、听听仿仿、扮扮演演、挑挑拣拣四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宁波方言的发音,熟悉宁波走书旋律音调,并创作出了富有童真童趣的剧本。

    这几年来,学生们跟着朱玉兰老师说走书、唱走书、演走书,足迹遍及杭州、宁波、江苏等地,还登上了央视舞台。曾在全国第八届少儿曲艺大赛上展风采,在宁波市第二届少儿曲艺大赛中以全场最高分摘得金奖。

    学校的“小红帮”草木染虽然起步不如“宁波走书”早,但也已走过3个年头。“小红帮”草木染社团将百年传承的红帮服饰文化和草木染文化相结合,不仅在校内新建草木染坊、非遗展厅和小隆平种植田,还安排指导教师向市级非遗蓝印花布传承人拜师学艺。

    “小红帮”草木染融合了美术、科学、综合等多学科,学校也安排相关学科教师轮流给学生授课。带学生全面体验播种、种植、收获、提炼染料,再以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手绘等方式进行染色,让学生体会环境、历史、民间工艺对其产生的影响,领略草木染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大堰学校

    地处山区的大堰学校引进了当地的一个非遗项目——“米塑捏花草”。

    “米塑捏花草”以粳米为主料,用食用色素调配颜色,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花草、动物和人物造型,寄托着吉祥寓意和美好愿望。由于它具备了造型、色彩以及所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知识资源,与美术课程相吻合,当地又有一位“米塑捏花草”传承人陈定苗老人,2013年,学校就将“米塑捏花草”与美术教学相融合,开发了这一非遗拓展课程,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探究捏花草的新技法。

    课程《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捏花草”》已入选浙江省中小学美术优秀拓展性课程,相关成果曾获宁波市第八届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突出成果三等奖。

    城北中学

    火球舞表演起源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传播于江口街道、西坞街道等平原地区,由民间舞蹈演化而成。主要有“牛车盘”“老鹰刮”“背梅花”3个动作。

    演出时,双手相距30厘米、各执一根1.5米长的绳带,绳带两头的网袋内装有垒球,表演者同时抡起双臂,在空中呈现完美的圆形。

    带队教师介绍,城北中学火球舞队成立于2016年3月。每天的课间活动是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练习火球舞的时间。学校于每周火球舞拓展课安排火球舞传承人义务为学生授课。因为传统火球舞是由真正的铁丝网袋内装火炭进行表演,危险系数高,学校经过各种尝试,决定用垒球或网球代替火球。

    学校表示,将本着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旨,让火球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火球舞的独特魅力。

    奉化高级中学:学生舞龙练习

    萧王庙中学:“双非遗”吹打训练

    职教中心:《奉化龙舞》登上CCTV-3

    大堰学校:学生学习“米塑捏花草”

    实验小学:学生表演宁波走书参加市中秋晚会

    区教育局普教科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负责人马金山表示,学生有了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非遗项目又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样的共赢模式十分有意义。

    下阶段,区教育局将配合“双减”工作,丰富学校课后的兴趣课程,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对奉化非遗的了解,营造“人人知晓非遗、人人热爱非遗、人人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计划在奉化全域范围内开展“非遗进校园 教育添活力”活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