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前段时间,一家人到老家西坞走亲,在大舅子家用过中餐后,刚从国外读书回来的孙女提议去看看西坞老街的样子。我和老伴就与她一起,从西街河那边跨过西坞古来有名的义桥头,来到一纵一横的老街。老街三四十间门面,大多是商铺。门前有的张灯结彩,有的倒贴福字。许是疫情已平稳控制,人们心情轻松,又逢传统佳节,街上熙熙攘攘,一派喜庆热闹景象。 孙女见惯了国内外大城市豪华的街景,对这古朴的乡镇老街有一种新奇、异常的感觉。我和老伴则更多的是感受历史,品味流年,抚今忆昔。我们忆及上世纪近四十年间,这里曾是供销社生活商店的店面,有副食、百货、棉布、文具、药品、五金交电、水产、食品(肉类)等七八个部。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除粮油、蔬菜外,几乎全部由供销社经营。这里每个店面的三尺柜台都承载着我们一代人的童年和青春岁月。 我最早认识和接触供销社,是在上小学时,到这里的文具部购买铅笔、蜡笔、橡皮、卷笔刀等学习用品,还有春节时用压岁钱买花绿纸(一种印有古代人物的纸卡片),看着陈列在玻璃橱柜、货架上的“小人书”(连环画)垂涎。平时还经常提着瓶子到副食品部打酱油、米醋、老酒,一分钱二分钱都可以打。营业员用提子从酱油缸中提满酱油,用漏斗灌入瓶里,飘来一股酱油香。我最喜欢干这个差事,因为如有剩余的钱,可以买颗糖果,让嘴巴甜上一阵子。在当时,一颗糖果绝对比现在的肯德基来得过瘾。 成年成家以后,到供销社购物就更多了。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很多商品都要凭票购买。买布要布票,买棉花要棉花票。买食盐、猪肉、烟酒、豆制品,买煤油、火柴、肥皂都要凭票。每逢过年,拿着各种票证到处排队。买只猪头凭票还要托熟人。供应年货的营业员最“吃香”,但也最辛苦。 路过五金交电部时,我和老伴又回忆起当年我们结婚时为了购买自行车、台钟、缝纫机这三大件,先是求亲托友,好不容易拿到票子,然后向亲友借了几十元钱,加上自己的积蓄,才买到凤凰牌自行车、三五牌台钟和西湖牌缝纫机。这三大件陪伴了我们许多年。特别是那台缝纫机很实用,家里平时衣服缝缝补补全靠它。当年的供销社就是这样,一头连着物资供应部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在保障供给,解决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稳定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老街上边走边看,不觉来到原副食部的门前。在这里我驻足停留,对孙女说:“这是你太公(曾祖父)工作过很多年的地方。”孙女听了不由肃然起敬。我父亲从13岁在这里的南货店当学徒,1956年转为供销社职工,工作严谨务实,兢兢业业,直至去世。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双抢”时,供销社都要组织职工送货下乡,把农民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送到农舍田头。年迈瘦弱的父亲也冒着酷暑,肩挑背扛,送货到村,每次回到家时疲惫不堪。还有每逢过年,店里要包红枣、桂圆等“拜岁果包”,父亲每晚都要加班到深夜,有时还会叫上姐姐和我一起去帮忙。 记忆中的供销社,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地处南横公路边上的采购商店和生产商店。采购商店主要收购农副产品,回收废旧物资。生产商店直接为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服务,调运、储备和分销农业生产需要的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和农村建房需要的建筑材料。当时我的一个同学在生产商店工作,他对我说,我们与生产队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生产商店可以说是生产队的“后勤部”。农村农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那一年水稻突发纹枯病,我们全力以赴,紧急采购调运井岗霉素灭杀病虫害,亏了本也要做。 供销社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痕迹,也一直没有消失。县一级的供销社及其经营体系一直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从2014年起浙江、广东等4省开展了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最近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基本覆盖全省改革,又将供销社推向时代前台。虽然现在供销社的经营方式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模式有很大差异,但作为姓农为农的国家队主力军,参与重要生产物资经营,参与重要生活用品保障,是稳定大盘的重要基石,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助农兴农,促销便民。期待新模式的供销社在新征程上创出新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