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梓宁 从古至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奉化“玉露”水蜜桃、萧王庙芋艿头等一批本地优质老品种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萎缩,保护好地方优质种质资源迫在眉睫。 笔者了解到,不少本地农特产品已经有上百年规模栽培历史,品质口感享誉海内外,然而随着新品种推广,部分老品种开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之一些本地优质老品种仅靠农户自行留种繁育,在产量和效益等方面逐渐衰退,也使农户越来越不愿意种植老品种。长此以往,本地优质品种或将面临“失传”的危机。因此,打好种质资源保护仗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农作物,地方品种的独特性是农户致富的“金钥匙”。面对地方良种逐渐减少的现状,要加强原产地保护,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种质资源库,防止资源流失。同时,农技专家对老品种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疑难杂症”需对农户加强技术指导,新老品种通过优势互补,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加强保护地方老品种,并不意味着放弃选育新品种,让珍贵的种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守护好舌尖上的乡愁的关键,更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