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23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话拨浪鼓

项伟 

说起“拨浪鼓”,70后、80后们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谁又能知道,这种货郎、孩童手上的寻常物,早在先秦时期,竟是乐器中的“贵族”,并且在各种祭典、宫廷演奏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呢?

商周时期,拨浪鼓有个高端大气的名字“鼗”。比如《诗经·周颂·有瞽》就记录了周天子在宗庙祭祀先祖时演唱的乐歌,其中提到了“鞉磬柷圄”等乐器,这里的“鞉”即为“鼗”。“鼗”字从兆从鼓,而“兆”本意为“远”,“兆”与“鼓”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远鼓”,即“远方进贡来的鼓”,其实也好理解,据专家考证,“鼗”最早或是通过进贡的方式从北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汉代的《周礼注疏》准确描述了“鼗”的外形及使用方法:“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而另有一种或许更能证明鼗的“贵族”身份的说法是,相传鼗鼓是上古时的五帝之一、订立二十四节气的“帝喾”在平息共工之乱时发明的。这事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在战国时成书的《吕氏春秋》及宋代的《事物纪原》等典籍之中都有相关记载。

真正能够证实鼗鼓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且常用于祭祀、典礼等重要仪式或场合的乐器的铁证,就是同时期制作的青铜礼器。在这些新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铸刻了大量的以那时的贵族们的祭典、生活等为背景的铭文与图案,其中鼗鼓也即拨浪鼓的形象就屡屡出现:它们都有着细而长的手柄、圆形的鼓面,在鼓的两侧各有丝线连接的下垂的珠坠,仿佛转动手柄就能发出“咚咚咚”的声响一般,十分形象、生动。

而古人在历代典籍里记载的关于鼗鼓的文字与描述,也从侧面印证了它的应用场合及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曾是统治阶级祭祀先祖时的乐歌的《诗经·商颂·那》中就记录有:“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这一段颂歌很清楚地表明了商周时的人,尤其是贵族们,在祭祀天地、祖先时,常用鼗鼓来演奏乐曲。除此以外,周天子的使者也会手执鼗鼓,宣布天子的各项重要任命及册封、赏赐等等,并且以鼗鼓的演奏来激励受封者积极拱卫王室、建功立业。

在鼗鼓最辉煌的年代,其“家族”可谓是“人丁兴旺”。大家是各司其职、各有天命,连带着相关的周边“第三产业”也兴盛发达起来。譬如说,鼗鼓按使用场合、功用做了细分:冬至那天在圜丘上祭天神时,须用“雷鼗”;夏至那天在泽中的方丘上祭祀大地时,要用“灵鼗”;而在宗庙祭祀先祖时,则用“路鼗”。相应地,与鼗鼓演奏、培训相关的环节,也有了自己专门的职能岗位和“术语”。比如,负责演奏鼗鼓的乐师称为“瞽蒙”“眡瞭”;演奏鼗鼓的动作或行为,称作“播鼗”;而宫廷里,专门负责培训鼗鼓演奏者的乐官,被尊称为“小师”。

大浪淘沙,褪尽铅华。在历经了千年风霜的洗礼之后,鼗鼓也从先秦时有身份的礼器,逐渐降格为两汉时的世俗乐器;到宋代时,已彻底地从“贵族”流落至“民间”,成了货郎手上的叫卖工具,以及儿童手中的玩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看似不幸,却也因此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息,变得更加“接地气”和富有生命力。在这个时期,鼗的礼乐之用已然式微,最主要的应用是在商业这块。说什么商业应用,有点玄乎了,其实指的就是“货郎鼓”。民间那些走村串巷的货郎,一般会手持这种略微改造过的拨浪鼓,不断地转动,发出“咚咚咚”的声响,以鼓声来吸引和招徕顾客。

自宋代开始,拨浪鼓还混成了市井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比如当作跳舞时的配乐道具,或者用来哄孩子开心的玩具,而后者的用处,一直延续至今、热度不减。

俗话说:“拿着鸡毛当令箭。”不用细品,也能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小题大做”的贬义词。可是,连拨浪鼓它自已也没想到,自清代起,义乌的老百姓们,就是凭两个箩筐、两个山货盒、一根扁担,还有一个拨浪鼓,从事“鸡毛换糖”的行业,愣是将这种小得不能再小的生意,催生成了闻名于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以至于义乌人都很自豪地将这种商业文化称之为“拨浪鼓文化”。所以,谁又敢说“草根”就不能干成大事业呢?反正,在神州大地上,拨浪鼓的文化和奇迹,一直还在延续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