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A1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0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青年力量扎根乡村助力共富

记者 邬怡灵

通讯员 陈佳丽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区青年英才辈出。前有25岁的裘古怀、23岁的卓恺泽、30岁的卓兰芳在狱中英勇就义,谱写一曲曲英雄之歌;后有27岁的汪顺在东京奥运会斩获男子200米混合泳金牌,20岁的蒋昕桦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新时代青年,既可以为国争光,熠熠发光,也可以扎根乡村,造福群众。在我区就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带着锐意创新的精神气质回乡创业,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禾下乘凉梦 青年来接棒

“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别样情怀。”24岁的邬江浩是名“农二代”,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西坞,一心一意助力家乡农业农村发展。

“读书时我就注意到,西坞的农田里大多是老人在耕作,在数字时代,他们的耕作方式已经过时,需要改变。”意识到家乡农业发展亟需年轻力量,邬江浩一毕业就返回家乡,下定决心改变传统农作方式。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他除向父亲学习农业知识外,还报班学习新型农机设备使用方法。作为一名“新农人”,从门外汉到成立无人机作业飞防队,带动更多农户使用无人机劳作,邬江浩只用了短短半年。

日前,邬江浩种植的2300亩小麦即将迎来收获,无人机穿梭在田野上空,伴着醇厚的麦香,散发着浓浓的“科技味儿”。邬江浩告诉记者,以前需要花费近一周播种500亩小麦种子,有了无人机助力,现在仅需一天。“一些农户受制于文化程度不高,不会使用无人机,飞防队就到他们田里,为他们提供器械和技术支持,飞防队已累计作业6万多亩次。”听说邬江浩的事迹后,西坞的田间地头涌现了更多带着新兴科技而来的返乡青年,这些青年为新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不仅实现个人追求,还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禾下乘凉梦,我们来接棒。”邬江浩如是说。下转第4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