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一根碧绿竹 撬动新市场 精美绝伦的雕花、出类拔萃的工艺、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走进宁波士林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示厅,上千种精致的竹制品让人眼前一亮。10年前,20岁出头的王骁晴从美国留学回到大堰,在父亲手中接过这家企业,也接过了将本土竹制品品牌推向世界的重任。 “竹本身是非常传统的东方元素,我们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王骁晴在海外留学时发现,国内生产的竹制品虽然品质精良,却推不出自己的品牌,只能为国外知名品牌做代加工,经济效益相差巨大。“大学毕业后我决定回国,以竹为媒,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融合,让‘国潮’竹品牌走向世界。”2018年,在第一届世界竹藤大会上,王骁晴被主办方任命为中国竹产业“文化大使”,向世界传达“竹”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 今年是王骁晴接手士林工艺的第10年,从一家山区木材厂发展成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王骁晴付出了很多心血。如今,士林工艺年生产各类竹制品1000多万件,85%的产品销往欧美等国际市场,占宁波市竹制品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在王骁晴的带领下,这些凝聚浓浓匠心的竹制品在世界舞台多次亮相,带动当地越来越多竹农、村户增收致富。“不管走得再远,我始终是大山的孩子。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使命。”王骁晴希望未来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乡村,让家乡的翠竹更绿、乡村更美、村民更富。 “空中”种草莓 结出致富果 从一名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成熟的青年农创客,团区委兼职副书记、90后农场主斯双双扎根草莓田间4年,为传统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翅膀,探索出“空中草莓”种植方式,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每当看到田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农创客,要将传统种植业引向科技化种植,闯出一片新天地。”功夫不负有心人,斯双双向宁波市农科院和浙江省农科院的草莓专家请教种植和管理技术,找到了适用于无土栽培的金属架和产自斯里兰卡的椰糠,成功探索出一条用椰糠代替泥土,以高架基质栽培大棚草莓的新道路,极大提升了草莓的经济价值。“传统的地栽草莓费工费力,产出效益低。现在种植‘空中草莓’,在水肥一体化机器的协助下,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精准管理,‘空中草莓’的味道丝毫不逊色于地栽草莓。”斯双双自豪地说。 在斯双双的不懈努力下,农场中每亩草莓田的产量可达1500至1800公斤,每亩收益约6至7万元,农场还为村民提供了8个长期就业岗位、20个季节性临时岗位,带动周边20户农户参与种植,每年吸引游客约3万人次。“年轻人当职业农民,必须要脚踏实地。”斯双双今后的目标是将农场打造成一个草莓IP主题乐园。“我计划将果蔬种植与休闲采摘结合,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实现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产品,帮助周边果农增加收益。”对未来,斯双双干劲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