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A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7月0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治 法治 德治 智治

蒋葭浦村:“四治融合”构建社会治理体系

本报讯(通讯员 应国民)江口街道蒋葭浦村是一个征迁村、城郊融合村,村庄不大,但外来人口多,每天面对的都是千头万绪的琐碎小事,在这里,管好小事就是村级治理的大事。近年来,蒋葭浦村党支部坚持从小处着眼、从末端发力,通过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捏指成拳,积极为推动共同富裕创造稳定的村庄环境,先后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村、市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连续8年被评为区五星级支部。

“红色网格”促自治,激发源动力

该村依托“干部包片、党员联户”,按照50户或相对集中楼房为单元,将全村一个大网格划分为11个“红色微网格”,52名党员就近分配到微网格党小组,全面整合党员、村民代表、退休干部、“菖蒲”志愿者等力量,将人、物、事、房、地等信息精准落实到每个微网格。各网格每月集中开展“三共”活动,即走访情况共督、疑难矛盾共商、化解办法共享,形成包联点对点、走访实打实、督导硬碰硬、化解心连心的自治闭环体系,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2022年末,128户村民面临征迁,村党支部通过分格作战,同步推进政策上门解读、专人服务签约,短短2个月就提前完成了征迁任务。2022年至今,各“红色微网格”累计开展入户走访500余次、慰问帮扶58次、化解矛盾纠纷35件,化解率达到100%。

“调解平台”促法治,多元解纠纷

整合村级综治工作站、信访代办点、共享法庭、法律咨询台等力量,组建村级矛调中心,让村民就近“找说法”,就地“化矛盾”。“共享法庭”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司法服务,通过“一屏、一线、一终端”实现法官帮百姓说理、法律帮百姓评理,自去年6月设立以来,已化解纠纷19件。通过组建“老娘舅”普法队、设立普法小黑板、打造普法小公园、邀请公益律师驻村服务等形式,用“百姓语”“家常话”“身边事”普法讲法,提高村民法律意识。

“积分奖励”促德治,凝聚村民心

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奖励机制和垃圾分类积分制度,以家庭为单位,采用积分制形式,根据参与志愿活动时长和垃圾分类情况增扣分,年度累计积分可享受相应物质奖励和福利。每年年底开展“十佳文明家庭之星”“十佳老有所为之星”“十佳有为青年之星”评选,并在村民大会上表彰奖励。80岁老党员汪知羞坚持书写“红色”板报30余年,连续5年获评“老有所为之星”。成立村级红十字会,凝聚乡贤、党员干部力量,8年累计捐款160余万元用于扶贫助学,弘扬助人奉献精神。组建起村“菖蒲”志愿服务队,3年时间,成员从最初的10人扩大到128人。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村史馆,图文并茂地展示蒋葭浦村的奋斗史、发展史和全村党员群众一脉相承的初心。

“线上平台”促智治,创新数字化

坚持问题导向,依托视频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因地制宜探索村级“智治”模式。建设村级智能监控平台,借助村内36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对村内主要交通路口、重点区域动态监管。打造村情村务公开平台,在村内8个集中居住点安装数字大屏,连接村级云监督平台,方便村民随时查看。建立“红色微网格”微信群,村干部、网格员、党员、户主代表全部入群,实时发布政策信息,及时倾听村民基本诉求,村民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开展日常交流、互帮互助,共同参与村庄治理。开通村级代办帮办专线,制定一线五办五诺的“155”为民服务制度,让村民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