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梓宁 奉化东临象山港,西枕四明山,自然资源丰富,地貌特征为“六山一水三分田”。20年来,奉化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利用山海资源优势,全力以赴让更多人的钱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力奔跑,不负光阴。 去年,全区283个行政村实现收入61716万元,较上年增长14.6%;实现经营性收入34635万元,较上年增长15.6%;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已达30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均已达50万元;全区144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用数据印证了这条“山海”共富路。 激活沉睡资源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破‘5’!”大堰镇后畈村党支部书记董善汉的这份喜悦,来自于去年年底到账的10余万元租金收益。叠加生态农业等带来的效益,去年后畈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回到过去,大堰镇作为我区唯一的山区乡镇,受制于地理位置偏远、集体资产有限、产业发展单一等瓶颈,23个经济薄弱村难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去年,在政策支持下,大堰23个村、溪口30个村抱团投资工业厂房2个,使有限资金实现“钱生钱”,如今经济薄弱村不仅全部完成“消薄”任务,更是盘活了乡村经济,走上强村之路。 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针对工业厂房不足问题,指导各村抱团投资工业共富厂房;瞄准绿电指标紧缺,明确由区工业投资公司牵头、各镇集资入股,以“项目+资金”换取“股权+收益”;着眼土地归类复耕后,沿海三镇粮食加工能力不足问题,推动莼湖街道利用集体资金开展粮食加工建设……此外,我区财政部门持续加大“三农”补助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或参股项目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与奉化农商银行合作推出“强村贷”产品,支持项目早实施、早受益,村级收入目标早实现。 通过资源整合,“弱村”变“强村”,广袤农村焕发无限生命力。 美丽乡村迎客来 从“生态优势”到“发展优势” 盛夏时节,走进溪口镇岩头村,映入眼帘的是清澈见底的溪流、整齐雅致的农居、宽敞干净的停车场,清新宜居的乡村风扑面而来。去年,岩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300万元。 回想以前,这个小山村坐落在群山之间,常年无人问津,村级集体经济萧条。如何让“后进村”迎头赶上?村干部望着村里的好山好水,决心让山区变景区、民居变民宿。 20年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村干部通过招商引资、环境提升等,办起特色民宿,兴起岩头漂流……一个个独特卖点,构成了岩头村日趋绚烂、多姿多彩的乡村画面。“两山”理念在这里迸发出璀璨光芒。 农村要高质量发展,不仅需有新经济新业态,更要留住美丽乡愁。近年来,我区通过农房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整治、公厕改建等举措,在保留乡土味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各村更是通过广发“英雄帖”,招募合伙人,让乡村焕发年轻活力,充分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如今,大堰镇谢界山村、裘村镇马头村、萧王庙街道青云村等一大批农村风貌迎来了全域美丽的新提升。在蓝天白云下,村民们安居乐业,个个充满了干劲和力量,来这儿的游客一路走、一路拍,感叹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拓宽共富赛道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 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近年来,我区通盘考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文化铺垫等因素,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批美村、一批风景线,以“线”拉动,以“面”带动,坚持全域景区化理念,让农村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 这几天,在“天下第一桃园”萧王庙林家村,来买桃的消费者和客商遍布全国。得益于桃花节、马拉松等活动,林家村“天下第一桃园”声名鹊起。 按照“一个规划、一个主题、一条干线、一批美村、一链产业”的要求,林家村与新建村、滕头村等沿线15个村庄串联,打造“桃花盛开”美丽乡村风景线,勾勒出一片“最美桃花源”。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硕果累累的夏季,从最初单一的“桃经济”到如今多彩的“花经济”,造就了一方特色产业。 在另一个方向,美丽的象山港畔,一座座渔村如同璀璨明珠熠熠发光,栖凤、桐照、黄贤、马头等11个村庄共绘“海韵渔歌”美丽乡村风景线。通过开发滨海旅游资源、挖掘渔村文化等措施,将沿海区域的山、海、田、老镇、老街、古村、古道、海岛、渔港、湿地、浅滩等人文生态资源串联起来。 秉持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海韵渔歌”美丽乡村风景线的创建不只是在海洋民宿、美味海鲜的基础上开拓旅游项目,还注重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宣传保护蓝海的重要性。 一路风景,一路乡愁,一路文化。如今,“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连山堰情”“剡溪九曲”“明山剡水”等美丽乡村风景线徐徐展开。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更让许多80后、90后进山“筑梦”,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实实在在让农村走上“振兴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