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严梓宁 王林威 李婷婷 张裕定)经过山路十八弯,记者近日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普昌镇眉山村,只见薄雾氤氲、青山环绕,在村口的玛牧村民活动中心,彝族绣娘三五成群,拿着针线交流着花式。绣娘们腼腆地说,“玛牧”在彝语里是教育、学习之意,这个活动中心是她们每天放下碗筷就想来的地方。 去年7月,甘洛县妇联为眉山村争取到了东西部协作资金50万元,用这笔钱在村活动中心购置了缝纫机、锁边机等设备,不定期还会召集村民进行技术培训。从那时候开始,绣娘们用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作品卖上了好价钱,彝绣也从“深闺”走向了全国各地。 “从去年7月到现在,村里的彝绣工坊收入达到了10万元左右,赚来的钱都分发到了妇女手中。”甘洛县妇联办公室主任杨正银说,绣娘们脸上的幸福笑容就是东西部协作一张靓丽的成绩单。 据了解,眉山村海拔约1500米,共有村民2200多人,是甘洛县最大的集中安置村。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留守妇女有400多人,其中200多名妇女从小就开始学习传统彝族刺绣技艺,然而祖祖辈辈传承的好手艺,以前只能在家里用来“缝缝补补”。 “现在手快的绣娘一天能赚100元,手慢的也能挣个40、50元,大家都能凭本事赚钱啦。”彝族绣娘什叶莫今年46岁,从邻村嫁到眉山村后,几乎没出过大山,更别提到山外去打工赚钱。 如今,古老的彝绣成为她们足不出户便可增收的“致富宝”,也让这座小山村因彝绣而“色彩鲜亮”了起来。“尤其是今年,每天都有好几拨人来参观,最多时候,一天来了9拨人看我们刺绣。”谈笑间,什叶莫又完成了一幅精致漂亮的卡包作品,花式源自大自然的草木,彩线反映着彝族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