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叶 盛夏时节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遵循“春夏养阳”的中医理论精髓,借助暑夏之三伏天炎热之气候,并结合督脉灸,推动人体内外阳气充盛,排出体内的积寒,是治疗、预防、养生的最佳时机,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年,莼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开展了督脉灸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三伏天结合督脉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共21例,发现在三伏天对于扶正虚寒体质患者进行督脉灸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内潜伏的寒邪以及中医症候评分,起到扶助正气的作用,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中医理论认为,虚寒证多为人体内的阳气虚弱,人体之阳气衰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胜而出现寒症即为虚寒症。我国中医认为虚寒证患者由于脾胃虚寒,运化失调而致。脾胃虚寒型胃痞主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引起脾胃气虚,虚则生寒,从而引起脾胃虚寒。主症为隐隐胃痛、喜热、喜按、进食后腹胀,次症包含乏力倦怠、懒言神疲、肢冷畏寒、大便溏薄等。 随着中医诊疗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尤其是艾灸疗法的逐渐兴起,让大众对于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高,艾灸主要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艾灸可通过热灸对于经络穴位起到刺激的作用,正确使用艾灸疗法,就能达到祛除疾病的效果。 《内径四气调神大论》中描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理论为依据,体虚寒气的患者适宜在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进行治疗,治疗的主法则是利用三伏天的炎热天气,在局部穴位上敷辛温发散的药物,从而达到人体疏松开泄、容卫通达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力,增强抗菌能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和发作。 对此,莼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开展了督脉灸中医适宜技术项目,经督脉灸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都得到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督脉灸又称长蛇灸,有灸中之皇的美称,它通过经络、艾条、姜泥等多种优势疗法,并借助暑夏之伏天(阳中之阳),刺激背部督脉和督络,从而激发全身经络,鼓动气血,强壮真气,温经散寒、补益脾阳,助中焦运化之气,使气机调畅,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得以下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三伏天督脉灸在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中体现出了较优的临床疗效。 对于虚寒体质的治疗除了中医督脉灸的治疗以外,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健康锻炼和饮食指导,比如:进行跑步、跳绳和太极拳等运动,而饮食方面则需要注意进食一些健脾补气、温暖肠胃等驱寒食物,如羊肉、鸡肉、牛肚、生姜、红糖等;避免食用性寒、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绿豆、豆腐、茄子、黑木耳、西瓜、柿子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山楂、萝卜、香菜等食物可损伤体内正气,因此应少食用。 作者系奉化区人民医院医共体莼湖分院副主任中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