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A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火亦能成炬

虞燕 

在去年的《雪窦山》冬季刊卷首语中,主编俞赞江写道:“文学内刊犹如五彩缤纷的实验场,作者们在此摸爬滚打,经受日常写作的淬炼,待克服各种写作弊病后,才能向更高目标迈进。”抱着这样的期许,9月18日的三味文学沙龙,《雪窦山》编辑们和众多新老作者相聚一堂,以《雪窦山》秋季刊散文为例,一起交流写作、编辑、阅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很多人觉得散文门槛低,谁都能上手,所见所闻所想随时随地都能成文,然而,它实在是一种“易写难工”的文体,好的散文通过对事物的挖掘和呈现,唤醒生命中迟钝的觉知和思考,并带有鲜明的个人生命体验及精神烙印,比其他任何一种文体都暴露作者的视野、底蕴、积累、诚意甚至人品。散文要写好不易,且写得时间越久越会感觉到难度,也对它愈发敬畏。

沙龙上,《雪窦山》责编虞燕结合自己近几年写散文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了两点想法:一、文学来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散文写作要有意识地寻找个人生活的敏感区,一旦找到,一头扎进去写,饱含热情地写作是作家最好的状态,也更容易出精品。散文写作者要善于发现,勇于开发,可以说,别人未涉足的“区域”就是宝藏。即便写已经泛滥的题材,比如亲情、故乡等,也要尽量写出新意,写得有质感;二、散文写作者更倾向于回望,常有人说经历掏光了,没东西写了,其实,我们的生活一直在不断变化和翻新,写“当下”和“在场”或许更有意义。

作为《雪窦山》的散文编辑,蒋静波对散文作者更熟悉,对作者们的写作状况了解得更深透。她细致点评了《高中岁月》《奶奶的石磨》《母亲心头上的伤疤》等秋季刊上的散文,并针对性地给出三个建议,加强语言关、把握好篇幅和文不厌改。她认为散文对于年龄偏大的作者会更加友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视域会打得更开,生活经验、人生阅历会比年轻时丰富得多,再加上真挚的情感,以及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散文更富有生活情趣,更蕴含天地情怀,更有一种智慧的穿透力。

主编俞赞江为本次沙龙做了充足的准备,联系日常阅读《雪窦山》和编辑工作,他归纳出八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语言是否越华丽越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少散文看起来繁花似锦,实则缺乏内在的思想和坚韧的力量。又如采风文,有的找些清淡寡味缺少价值的材料来应付,没采到真正的好“蜜”;有的干脆用现成的枯燥的资料凑数,没认真采过“蜜”。采风,要充分体现一个“采”字,需要用心用情,让自己介入进去,把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东西提炼出来。对于几种体裁都尝试的作者,他认为,最好集中精力主攻自己的写作强项,这样可少走弯路。很多作者驾驭不了篇幅稍长的散文,要么事无巨细大杂烩,写到哪里算哪里;要么没能围绕中心选材,材料游离于主题之外;要么写作顺序混乱,内容重复啰嗦;要么平铺直叙记流水账,重点不突出,写作手法与写作角度单一。俞赞江建议,面对庞杂的材料,在确定每个部分的内容和作用后,可用小标题或数字序号等来串联和撑起整篇文章的骨架。即使不用这些方法,也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脉络。总之,只有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才能构思好文章的整体框架。

俞赞江总结发言后,在场的作者、文友与编辑积极互动,徐国平、王林军、胡慧英、吴壮贵、洪珏慧等纷纷表达自己的写作观点。小说作者杨洁波的一句“散文里人物写得好,其实一只脚已经跨入了小说写作的门槛”,得到了大伙的普遍认同。本次沙龙气氛热烈,大家聊得难舍难分,比以往至少延长了半个小时。

作为奉化唯一的纯文学内刊,《雪窦山》担负着繁荣地区文学的责任,维系了本地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热情,是维护地方文学生态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有不少作者从《雪窦山》出发,走进了更加广阔的文学天地。在辽阔的绚丽的文学版图里,《雪窦山》和她的编辑、作者们只是几点不起眼的星火,但是,当星火越来越多,越来越亮,亦能汇聚成耀眼的火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日报